首页 > 热点 > 文化

七家湾牛肉锅贴

2024-09-27 15:27:36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9月刊  

  每次我一说这是牛肉锅贴,就会有一群人提出异议。老高当然知道它真不像我们常见的锅贴,反而具备了炸饺子的各种特征,但在南京人眼里它就是不折不扣的“牛肉锅贴”,南京传统的清真食品。

  自明朝以来,清真饮食在南京便占有一席之地,著名的清真馆子、菜品所在多有,甚至有好几道已经流传百年的清真名菜,如美人肝、凤尾虾、蛋烧卖、松鼠鱼……当然,百年前的名菜放到今天的餐桌上,是不是还拥有同样的魅力,这见仁见智,但是清真饮食在南京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

  据说早在元朝时期,就已经有不少回民从西域来到南京从事丝绸、毛皮贸易;明朝初年,他们逐渐在此定居,洪武年间已经有数万之众。

  明成祖朱棣进攻云南时,又从云南带回一批回民,包括后来以七下西洋闻名的郑和。郑和本姓马,马氏家族被安置在马府街一带,准确地说,因为郑和的家族被安置在这里而得名,这一带后来也成为南京传统的回民居住区。

  距离不远的七家湾更是南京清真饮食的重镇,著名的板鸭、琵琶鸭、盐水鸭、桂花鸭、油鸡、烧鸭等,尤其是桂花鸭,都出自七家湾,这里名店云集。当时七家湾的特色不仅是牛肉锅贴,还包含了熏牛肉、扁食(馄饨)、牛肉汤、牛肉煎包等。

  后来因为都市更迭,七家湾的商业形态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但是盛名丝毫未减,今天南京绝大多数牛肉锅贴、牛肉馄饨都号称“七家湾牛肉锅贴”,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也得沾沾七家湾的光。

  第一次接触到牛肉锅贴是五六年前。那时候到南京旅游,当地朋友带我到一家生意非常火爆的小吃店喝馄饨。这家店生意火到顾客得自己排队、自己端馄饨、自己找位子。就在排队的时候我注意到,阳光映射下,另一个摊子上堆着一堆金光闪闪的元宝,走近仔细瞧瞧,原来是金黄色的“炸饺子”,看着挺不错的,于是也买了一份。这份“炸饺子”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只觉得饺子凉了,皮比较厚,已经回软,口感、味道乏善可陈。不过倒是知道了它叫“牛肉锅贴”,不叫“炸饺子”。

  之后许多年,众多七家湾牛肉锅贴之中,陆陆续续尝过不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钉巷李记。李记以牛肉为主,但菜品种类还是挺丰富的,牛肉馄饨、牛肉面、牛腩砂锅、牛肉笋丝凉面,还有牛肉小笼包、牛肉烧卖、牛肉煎包,甚至有蟹黄牛肉汤包,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牛肉锅贴。

  从做法上来说,它还真像炸饺子:大型平底锅,沿着锅边摆上一圈又一圈的牛肉锅贴,再倒上几乎没过锅贴的菜籽油,小火慢“炸”,直到整体金黄酥脆。因为菜籽油本身的颜色,锅贴炸好沥掉多余的油脂之后,呈现的是非常漂亮的金黄色。

  李记牛肉锅贴有其独到的特点,皮薄,薄到炸好的锅贴拿筷子一夹就能断开;馅里饱含鲜汤,必须得小口小口地吃,以免汤汁溅出烫伤舌头;趁热吃,酥脆的皮子口感相当精彩。因为生意兴隆,顾客得排队购买,新鲜热烫,所以锅贴没有机会回软,几乎每个都能保持酥脆的口感。

  自从品尝到这么精彩的锅贴之后,究竟是锅贴还是炸饺子,根本就不重要,关键是好吃,而且诱人。我只要一到南京,哪怕排大队,也必定要去解解馋。(文 / 高文麒 插画 / 郑莉 责任编辑 / 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4年9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