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摊上事了?有传言称阿里巴巴公开插手云南省咖啡产业,欲制定云南省咖啡行业标准,并代替云南省咖啡协会起草了倡议公函,使得云南咖协愤然开媒体见面会还击,到底怎么回事?
回望2020年,餐饮与资本上演了难得的蜜月期。九毛九、巴比馒头以及同庆楼,先后打开了IPO的大门。与此同时,在疫情引发的恶劣环境下,行业仍然爆发了百余起融资事件。
前段时间,沙县小吃突然登上了热搜榜,原因是它的制作技艺被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突然窜起的热度让内参君意识到,沙县小吃沉默太久了!这个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国民小吃,不知从何时起,似乎已经从年轻消费者的生活中黯然退场了。
难道,沙县小吃没落了?
六百岁的故宫出人预料地成为了网红,各种出圈。近两年,它甚至涉足餐饮,开起了故宫餐厅、故宫咖啡馆,成为一个巨大的IP。
一手“捧红”故宫的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将它的成功归为“文化的力量”。关于文化的运用,餐企能向故宫学些什么呢?
酸菜鱼异军突起,大概是在2015年前后。与很多在同一时期崛起,市场已经日趋饱和甚至沉寂的单品相比,酸菜鱼市场至今仍在持续释放红利。
如果说此前消费者对植物肉的印象,多在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那么随着雀巢嘉植肴等植物肉进入众多中餐餐厅、盒马等零售端,植物肉已经开始一点点渗透我们的生活,消费者也开始一点点接受这样的设定。
植物肉,或许正在成为真肉的替代品。
偏居闽中一隅的沙县,因沙县小吃名满天下。一曲浏阳河唱遍大江南北,浏阳蒸菜却依旧养在深闺人未识。
不过今年,在快餐风口以及小碗菜的热度下,浏阳蒸菜似乎终于迎来了一波红利。
哥老官深夜回应“牛蛙检出禁用兽药”事件;鸡腿供应商产品核酸检测呈阳,麦当劳、肯德基回应;“乐乐茶”申请“快乐茶”等商标;广东猪肉价格年内首次同比下降;三大食用油批发价全线上涨。
烧腊虽在粤菜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但这些年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不过,近期红餐网却惊讶地发现,有这么一个品牌,竟然借助一道简单的豉油鸡,2年时间开出了15家店,单店年收入高达2300万元!
美妆,女人的世界,却是男人更懂!
在宝洁、御泥坊历练之后,黄锦峰要做一番“自己的事业”。2016年,他和陈宇文、吕建华创办了逸仙电商,也就是完美日记的母公司。
今年11月,这三个最懂女人的男人迎来了高光时刻,逸仙电商成功登陆纳斯达克,首日收盘市值超122亿美元。
海底捞在郑州推出三个子品牌;首个盒马烘焙上海店开业;11月全国餐饮收入出现小幅下滑,中国烹饪协会呼吁政策扶持;上海一奶茶店被爆雇人排队,竟是为吸引加盟商;南京市监局“喊话”社区团购:不得低于成本价倾销。
近几年,餐饮赛道的细分为不少品牌赢得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不管是我们熟知的传统菜系,还是过去尚未出现在我们视野里,或者说还没有被重新定义的一些品类,似乎都能通过“细分”去找到机会并突围而出。
随着世界各大披萨品牌扎根中国市场,本土品牌纷纷崛起,披萨这一发源于意大利的美食已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不过,多数人对披萨的认知还停留在美式披萨层面,导致纯正的意式披萨在市场上缺乏存在感。
风险投资数据库CB Insights研究了各种失败案例,通过242家企业独立的死亡分析报告,得出了导致餐饮失败的5个主流原因。
小编从中也看到很多餐饮创业者的影子。毕竟成功的经验各有不同,失败的教训总是何其相似
餐饮业商标侵权现象由来已久。随着商标意识和品牌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餐企不再沉默,把修建“商标护城河”当成了常规操作。
近期,海底捞集中申请272个商标一事,再一次戳中了行业的一个痛点——商标侵权。
餐饮业的商标之殇由来已久。行业发展初期,大部分餐企都没有商标意识,不注重保护这类无形资产,到今天终于尝到了苦果。
“植脂末涨了,一吨涨价数百元”
“果糖最低销售价上调,11月12号开始执行!”
“常用的那款奶油被告知断货了,目前正在想办法寻找替代品!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说:顾客是一桌一桌拉来的;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说:顾客是公司存在的基础;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说:心里没有顾客,供什么财神都没用。
不难发现,顶级企业的笨功夫都是从顾客开始的...
天猫4982亿,京东2715亿!今年的“双11”狂欢节,国人再次用惊人的消费力表达了他们对这个节日的热爱。
在餐饮界,一场“双11”狂欢也在同步上演!短短11天内,20万+全国酸菜鱼爱好者就吃掉了10万份姚姚酸菜鱼!
相比热搜频频的茶颜悦色和文和友,长沙另一餐饮大IP——大斌家串串火锅略显得低调,但作为串串火锅的头部品牌之一,在短短5年时间就发展出600多家门店,遍布全国众多省份,其背后的故事也堪称精彩。
近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官网发出《关于规范市区主要水域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范围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明年5月起,珠江等河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范围内拟禁设餐饮。
自5月餐饮复苏开始,厨师行业就陷入了“厨师找不到工作——餐厅招不到厨师”的怪圈当中。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里,这种矛盾尤为突出。
这是为什么?
疫情后,有一种餐厅火了。它们模式轻、投入少、店型灵活、场景丰富,兼顾外带、外卖和一点点堂食,疫情期间不但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反而趁势发展得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