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论道

我们油瓶里的故事

2024-11-05 14:31:53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10月刊  

  关于厨房里的油,我有两个深刻的记忆,一个是关于猪油,一个是关于菜籽油。我还记得童年时外婆熬猪油的情景。把买回来的猪板油清洗干净,切成小块,放在铁锅中慢慢熬,那些雪白的猪板油会慢慢换上金黄色的外套,直到变成焦黄,外婆才会把油渣捞出来,撒上一些盐和花椒面,就变成了我们的美好零食。至于熬好的油,外婆会趁热倒入一个罐子里,金黄色的猪油会慢慢凝固,直到变成雪白的膏状固体。吃葱花面的时候,加入一块猪油,立马就让面条有了灵魂。


来自意大利不同产区的橄榄油,口感与香气各异。(图 / 巩志利)

  有关菜籽油的记忆就没那么美好了。那时的菜籽油都是从粮油店一个表面满是油污的黑色大桶里打来的,不能直接炒菜,必须把它们在锅里熬到冒烟,变成熟油后才能进行烹饪。

  熬菜籽油会产生一种奇特的焦煳味,我始终无法接受。大概在1992年的时候,表姑从北京带来一桶精炼过的沙拉油,第一次吃这种油炒的鸡蛋,我就惊呆了,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炒鸡蛋。沙拉油将蛋香完美地衬托了出来。

  毫无疑问,在过去40年时间里,我们餐桌上的食用油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2000年,我们的油瓶里又装着哪些特别的故事呢?

  为什么芝麻油是最早的植物油

  中国人最早在厨房里使用的不是植物油,而是动物油。这是因为,提取动物油要比提取植物油要容易很多。当时的厨师们都在与膏脂并肩作战,前者是来自头上无角的动物(比如猪),而后则取自头上长角的动物(比如牛)。关于“脂膏”,在西汉史书中有很多记载,《礼记·内则》中就明确记述有“脂用葱,膏用薤”。这是使用动物油的明确证据。

  虽然动物油容易获取,但是供给总量毕竟有限,在秦汉时期,植物油逐渐登上了餐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最先使用的植物油不是豆油,也不是菜籽油,而是芝麻油。这种胡麻科胡麻属的植物,是人类最早栽培的油料植物。

  公元前200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带的人们就开始种植芝麻了,最初只是以其种子为食物,后来才逐步将其变成油料作物。

  在东汉时期,芝麻被带入中原种植,成为中国人的油料作物。随着芝麻的到来,厨师开发出了新的烹饪方法——煎。虽然从北魏到隋唐的各种古籍中,多有关于用“菁油,大麻”等植物原料榨取植物油的描述,但是应用方式却没有明确记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经这样叙述,“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

  何物皆煎”,可以说,芝麻油才是第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植物油。

  芝麻油为什么会成为最早广泛使用的油呢?那是因为,要想从植物的种子里面获取油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种子中的油脂会跟淀粉、蛋白质纠缠在一起,这两种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织就的网络将油脂牢牢地网在一起,这就给我们取油带来了麻烦。

  要想获得纯粹的油脂,“压榨”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即用机械压力把种子中的油脂给逼出来。而为了更好地获取,需要先对原料进行高温处理,提高油脂的流动性,进而提高出油率。如果过度烘烤,原料被烤煳,就会产生有毒物质。况且,早期的压榨工具能提供的压力实在有限,所以,榨油的效率十分低下。

  我们的祖先另辟蹊径,开发制作芝麻油的新路径——水代法。将炒熟的芝麻用小磨磨细,然后放入锅中,加少量水,缓慢加热,同时在混合物表面不断振荡,一段时间之后,油就会浮于表面,酱沉到底部,这样就得到了芝麻油。

  不过,芝麻的产量毕竟有限,能提供的食用油也仅能满足调味的需求,完全无法让厨师施展煎炒烹炸的本事。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油菜开始出现在厨房里,并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力油料作物。



菜肴的口感受油温、火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图 / 张洋)

  油菜推动文明发展

  我们平常所说的油菜根本就不是一种植物,而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一类可以产生油料的植物,包括北方小油菜、南方小油菜、油芥菜和甘蓝型油菜。其中,前三种都是我国原产,而最后这一种则是起源于欧洲。排成十字的 4片黄色花瓣,四长两短的花蕊,以及羊角一样的果实,是它们共同的身份特征。

  北方小油菜是芸薹的一个变种,这也是最早出现在华夏大地的“油菜”。在夏代的历书《夏小正》中有“正月采芸,二月荣芸”的记载,这里的芸便是油菜,只不过,这时的油菜还是一种蔬菜,至于榨油,是宋代之后的事情了。北宋《图经本草》中开始有了关于油菜多种用途的记载,人们琢磨着用菜油炒菜、点灯,剩下

  的油饼也可以用作猪饲料和农田肥料。从这时起,油菜才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作物。

  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的南方地区,人们培育出了南方小油菜,就是油白菜,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超市中经常看到的“小油菜”和“上海青”,只不过,超市里卖的是叶用品种,而榨油用的是油用品种,仅此而已。这两个品种走上了不同道路,前者成就了著名的大白菜,后者则让植物油在中国南方站稳了脚跟。

  实际上,北方小油菜和南方小油菜的关系非常紧密,它们同属白菜型油菜,所以两者的味道也大同小异。最明显的区别是,北方小油菜的叶片像羽毛一样,而南方小油菜的叶片则是椭圆状的。

  除了白菜类的油菜,还有一类油菜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那就是芥菜型油菜。虽然油芥菜产出的菜籽油品质不如油白菜,但是因为其本身拥有极强的抗旱抗寒能力,所以在西北等高海拔地区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芥菜籽油中含有大量芥酸,这种超长链脂肪酸不容易被人体吸收,同时会影响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所以在健康为先的今天,芥菜籽油多少有些尴尬。不过,经过挑选的低芥酸品种已经投入种植,于是经过包装的芥菜油以“芥花油”的身份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因为芥酸可以应用于制造人造纤维,聚酯及纺织助剂、PVC稳定剂、油漆干性剂等化工产业中,所以,芥酸含量高达70% 的品种也被筛选了出来,并且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也算是油芥菜的新家园吧。

  不管是北方小油菜、南方小油菜还是油芥菜,都受到了漂洋过海而来的甘蓝型油菜的挑战。甘蓝型油菜的始祖就是野生甘蓝,它同花椰菜、卷心菜都是一家子亲兄弟。从植株上也能看出它们的特点——全身包着一层粉霜,就像是浓妆的欧洲贵妇,相比之下我们本土的三种油菜更像是小家碧玉。“贵妇”的厉害之处在于产量高、含油量高,所以进入我国之后,很快将实力范围拓展开来,目前已经在长江流域广泛栽培。

  到今天,科研人员通过将油菜家族不同物种进行杂交,得到了产量更高、适应性更强的油菜品种,也让油菜成为今天的主力油料作物。(文 / 史军 责任编辑 / 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4年10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