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石洞的年说起

2025-01-17 11:21:01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5年1月  

  白石洞,我的老家,位于长沙市东乡偏北50公里处的 一 个小山村里。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到这片祖辈耕耘过的土地,贴窗花,看龙灯,守岁,拜年,拥抱父老乡亲的爱,大口享受一桌又一桌惬意的年饭,在这里找到人生安慰。

  最好吃的当然是家里除夕的团年饭,最隆重的是正月初一爷爷家的团年饭,那是一个家族的大团聚。

年饭的“彩头”

  “三十晚上的火,元宵的灯。”晒得干干的大树蔸在火塘里熊熊燃烧,整个房子暖乎乎的,八仙桌在房中间摆开,一方一条土板凳,一条凳子上坐两人,一桌坐八人。爷爷坐上头,父辈们坐左右两边,孩子们坐下头,在爷爷对面。给爷爷和父辈斟上谷酒,鞭炮一响,大蒸盆蛏干荔枝红枣天麻蒸洋鸭上席,一个大瓷盆装上来摆在桌子的正中间,然后依次是象征团团圆圆的云耳肚片扣蒸肉丸子、红红火火的泥炉钵子炖腊猪脚、福气多多的筒子骨炖萝卜、节节攀升的罐子煨笋子、清吉平安年年高的青菜炒年糕把年饭推向高潮,穿插上的有芽白梗子炒百叶、煎咸鱼、剁辣椒肉泥汆香菜、炒红菜薹,10 个菜摆成三横排,中间一排放四个菜,上下各一排,每排三个菜。热气腾腾,鲜香扑鼻。

  在父亲的心中,年饭是一家人一年劳累的自我慰问,在丰盛的饭菜中找到过日子的喜悦与幸福。即使当年遇过挫折困难,一份筒子骨炖萝卜上来,来年必将福气多多幸福满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把年饭上的筒子骨炖萝卜叫“福萝卜”,一个大铁锅炖一大锅,不光团年饭上有,还可以从正月初一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蛏干红枣天麻蒸洋鸭

  蛏干红枣天麻蒸洋鸭是年饭的主菜。为什么每年都要上?父亲说,这是村子里有个年长的木匠传给他的食补经。木匠姓刘,身子骨一直硬朗,年逾古稀,每年用斧头砍木头还很有力量。年纪这么大为什么还能干这样的力气活?他告诉父亲,没有别的巧,一年四季,用蛏干、淮药、红枣、板栗、天麻蒸洋鸭吃几次,体子就硬。每次这道菜上桌,父亲总是劝大家多吃几碗。勤奋持家,营养要跟上。

  年饭的鱼必须是一整条,但不固定用什么鱼。可以用葱烧边鱼,也可以什么都不放,煎个咸鱼,煎得外酥里嫩,金黄金黄。上席的鱼更讲究,一般第七道菜才上鱼。鱼头鱼尾当餐是不能吃的,只能吃鱼中间部分,其余留待正月初一吃,叫 “有吃有余”“年年有余”。压轴的菜是“青菜炒年糕”,寓意来年清吉平安年年高。

  主菜之外,主食常常会来个“糯米粑粑”“高粱粑粑”之类的甜食,或者“甜酒冲蛋”,意味着来年生活甜甜蜜蜜长长久久。年饭,饭也很重要,煮饭时会煮超过平时一倍的量,除夕的饭有剩,这叫留“饭根”,来年五谷丰登,讨个好彩头。

  有了这些菜上桌,父亲就高兴了。这是他心目中的丰盛和吉祥如意。

妈妈的味道

  在我家,年饭菜单是父亲定,掌勺则是妈妈来。妈妈没有学过厨师,她和千万个农村家庭主妇一样,都是在各自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成为一个主妇。一年又一年的春种夏作秋收冬藏,从自留地山塘里收获各种优质食材,用最土最简单的做法,在柴火灶上一气呵成,便是家人喜欢的味,成就又一代人的妈妈的味道。

  “未曾过年,先肥屋檐。”“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这都是她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不会错过的劳作。小雪节气后,要收割园子里的青菜排冬菜萝卜,腌晒酸菜盐菜排菜雪里蕻,做辣椒萝卜。大雪后,开始腌鱼腌肉、腌鸡腌鸭,熏腊鱼腊肉做风吹肉,做腊八豆——腊八豆炒腊肉是年饭最下饭的热炒。到了腊月二十四小年,就要开始磨糯米粉、打豆腐压百叶,为年饭准备需要的食材。

  比起城里湘菜大师的年饭,妈妈做的年饭其实是很简单的,就靠几个坛坛罐罐烹香出鲜。所谓“坛坛”,就是油坛、盐坛、酱油坛、辣椒坛,酸菜坛、酱菜坛,调味配料,信手拈来 ;所谓“罐罐”,就是瓦罐罐,煨汤炖煮的好帮手。那些来自自家菜园子的简单食材,用柴火炖、罐子煨、木甑蒸、铁锅炒、泥炉煮,做出一桌丰盛的年饭热菜。火塘里瓦罐煨笋子,用土鸡来煨,特别香鲜嫩软,通钩上再挂个铁炉锅,煮饭炖萝卜。厨房的柴火灶上烧炒煎炸煮。两摊子做菜,又快又好。青菜脑壳煮腊肉钵子、酱油蒸肘子、墨鱼炖肉、小炒羊肉、油豆腐烧肉、酱辣椒蒸土鸡、剁椒芽白等等,都是历年年饭妈妈的拿手菜。


芽白梗子炒百叶

乡土菜的美丽与诱惑

  年饭是在鞭炮声中迎接春节的美味联欢会,集乡土菜的乡俗、偏味之大成,是乡村土菜的天花板,以家庭为单位,一代传一代。取料方便,鲜活为准 ;刀工简单,能烹就行;烹煮简单,入味即可;调料简单,适口就好。“鸡吃叫,鱼吃跳。”现摘现烹,原汁原味。因地域、风俗不同,孕育出不一样的风味土菜美味。在长沙浏阳的乡村人家,一炉柴火,一个木甑,就能蒸出食物的原汁原味 ;一个瓦罐,一碗泥鳅,几个鸡蛋,放几粒胡椒,就能炆出一罐鲜美的泥鳅汤来。到了大围山的山里人家,还习惯用当归、饭豆炖猪肚,温润鲜香。在洞庭湖区域,一个泥炉子,一个钵子,就能让人产生“不愿朝中驸马,只要甑钵炉子咕咕嘎”的冲动,在钵子菜里享受“一滚当三鲜”之妙。

  在邵阳,猪血丸子是当地人的心头好 ;在娄底新化,喝一碗用牛血牛肉牛肚山胡椒油做成的“三合汤”,健胃驱寒、强身健体 ;在醴陵,吃一口用生姜、辣椒、芹菜炒的小炒肉,就是离家远行前最温暖的妈妈味道 ;在湘江西岸沩水河畔的望城人家,红薯叶子煮嫩子鱼是年饭最亮的风景味道 ;在长沙宁乡,擦菜子打清汤,是不少在外打拼的游子的乡愁。

  这就是乡土菜的美丽与诱惑。

  乡土菜有一种朴素的香,传承着原生态的裸烹之美。在城市餐饮十分内卷的当下,鼓励乡土菜进城是解决菜品特色个性差异化最简单的方法,让城市的“移民”能方便快速地找到家乡的味道。

  每次回到家乡的老屋里,柴火灶上的菜香邀来山中的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勾起我童年的记忆。白石洞的年饭,土中出鲜,是乡味,承载一方乡俗,也是一辈子割舍不掉的乡愁。

(文、图 / 范命辉 责任编辑 / 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5年1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