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发展就是这样,学习,借鉴,融合,积淀,最后成为自己。
在新疆喀什拍摄纪录片《三餐四季》,当地朋友说缸子肉必不可少。缸子肉是喀什名气很大的吃食。我们去了喀什古城里一家1947年开业的老店,现主人大家都叫他“阿布爷爷”。店是阿布爷爷的父亲开的,延续到今天已经78年了。早年间就是家小饭铺,主打羊肉汤和烤馕,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做缸子肉,至今也有60多年,因做得认真,出品好,赢得了客人的信任,逐渐成为喀什名店。
拍摄前和导演讨论缸子肉,我觉得这是外来人口带到新疆的,因为做缸子肉用的搪瓷缸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阿饮食发展就是这样,学习,借鉴,融合,积淀,最后成为自己。布爷爷的父亲开餐馆时,这东西在喀什还是个稀罕物,也许只是零星出现,是东部地区支援新疆建设时把大量工业产品带进这里的。拍摄时问阿布爷爷,果然,搪瓷缸子是内地工人带到喀什的。
缸子肉原本是工地食堂的吃法。内地援建喀什水利工程,搪瓷缸子本是工人们平时喝水的用具,工地食堂大锅炖羊肉,分给工人时,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多多少少会落埋怨,索性用工人喝水用的搪瓷缸子炖肉,每人一块,吃的时候拿自己的缸子就是了。这就是缸子肉的由来,算起来也就是60年左右的历史。
进了饭馆,缸子肉的做法有了升级,大搪瓷缸子清水煮羊肉,235克瘦肉,只加一点盐,再加皮牙子、黄色胡萝卜、西红柿一起煮,猛火煮开,撇去浮沫,挪到小火处慢慢炖,大约要炖40分钟,汤清肉嫩,味道清甜。吃时,汤肉分离,汤倒在碗里泡馕吃,肉放到盘子里,撒一点盐调味,伴着泡馕吃,肉香汤鲜馕韧,暖心饱腹,真心好吃。
新疆许多吃食都与援建新疆的内地人有关,是一些内地地方风味与新疆食材和生活环境结合后的产物,后逐渐成为新疆地区新一代美食代表。我喜欢的过油肉拌面,人们非常熟悉的大盘鸡、椒麻鸡,前几年很流行的新疆炒米粉等,都与内地人在新疆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清朝末年,左宗棠西征收复平定天山南北,农垦大军在新疆有了初步的开发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援疆人员的进入和留驻,把东部各地饮食风味带到新疆,辣椒就是从陕西一路向西传到新疆的。过油肉拌面(拉条子)的前世显然和拉面、扯面密不可分,而过油肉又是山西省的名菜,只不过到了新疆,将猪肉换成了羊肉,加了新疆产的品质上佳的菜椒(尖椒)、西红柿、皮牙子(洋葱)等蔬菜。大盘鸡被公认为是汽车司机的发明,是历史不过四五十年的公路边饭馆的江湖菜;椒麻鸡的调味和味型,则是川味与西北风味的混合,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方便快捷,营养美味。
这些吃食利用的是新疆食材,经过几十年沉淀积累,慢慢地,新疆元素越来越丰满,拥有了浓浓的在地元素,成为新疆特色美食。饮食发展就是这样,学习,借鉴,融合,积淀,最后成为自己。
(文 / 董克平 插画 / 郑莉 责任编辑/萧祉默)
本文节选2025年3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