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秋天的鱼事

2024-10-10 14:48:46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9月刊  

  三面临海,拥有长达1562公里的海岸线,宁波的秋天和鱼事紧密相连。

  每年9月16日零时起,宁波正式解除伏季休渔。当天凌晨5时许,石浦渔港内灯火通明,渔船鸣笛声此起彼伏,渔民们穿着橙色救生衣,熟练地操作着各自的渔船。渔港内停泊着近3000艘各类渔船,其中约2000艘是围网船,一场捕捞即将发生。

  作为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宁波东钱湖希尔顿酒店行政总厨王平杰对宁波鱼事如数家珍。

  
       鲜货排队上桌

  据王平杰介绍,宁波秋季的渔获非常丰富。8月初秋,东海小开渔,梭子蟹上市。待9月中旬正式开渔,就迎来“东海四鲜”的大黄鱼、带鱼,肥美多汁的鲳鱼、目鱼、对虾、洄游的秋季鳗鱼……整个秋冬,鲜货排队上桌。

  删繁就简三秋树,宁波人却是去简从繁,一桌子鲜物随便吃。而这样的“随便”,得益于整条渔获运输链条的打造,鲜活的梭子蟹从大海到餐桌,只要 24 小时。

  正式开渔后,鲜货到港下船,货车飞速驶离码头,争分夺秒间实现海陆大挪移,待转头,渔获已尽数出现在大大小小的餐馆里。宁波秋“鲜”,鲜在渔获之多,也鲜在运输之快。


梭子蟹

       从传统到现代的烹饪手法

  传统宁波渔民捕得渔获会原地以海盐腌制,再于海岛上曝晒成干,方便运输。以盐腌制处理的方法深入人心,王平杰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做的呛蟹骨 :秋季白蟹大丰收,渔民一车一车拉上来,当时几毛钱一斤,买回家用剪刀剪成蟹块,放入玻璃瓶,抓一把盐。小朋友上学,一盒饭里丢几块呛蟹骨,拎去学校当午餐,非常奢侈。至今呛蟹骨依然是宁波人最喜欢的私房美味之一。

  宁波多海岛,市区与海岛的烹饪手法也各有差异。王平杰的老家便是一座海岛,岛上生活不易,日常食物素朴少油,烹制海鲜也 不多着油,好清蒸 ;或以雪菜同治,鲜鱼以盐暴腌后,鱼肉微微失水,待肉质紧实,再以雪菜蒸之,也有用雪菜红烧,以咸吊鲜,雪里蕻带鱼、鲳鱼都是这一类的代表名菜。

  据他介绍,宁波红烧区别于台州家烧,接近川菜的干烧,但无辣,将汁水几乎收干,产生一种特殊的焦香味,酱香密密裹住鱼肉,是宁波当地特有的做法 ;红烧时调料放入先后有序,鱼煎至起壳,先放醋提鲜,再加酱油烧煮,最后加入料酒、水、白糖,强调味道融合之中有层次。

  而同为红烧,宁波各地手法也有区别。靠近象山港、北仑地区一带,饮食极为清淡,以渔家菜而闻名,多清蒸,当地的红烧也常以鱼类冷水下锅,加生姜、料酒烧熟之后,再放雪菜,不加油,为清汤 ;奉化雪菜粉丝烧梭子蟹 黄鱼,黄鱼以猪油煎好再加水,汤稠脂浓 ;镇海区受宁波市区和上海的双重影响,一些餐厅会采用类似上海本邦菜的烹饪方法,如“清炖黄鱼”,用文火慢炖,使鱼肉鲜嫩 ;慈溪虽临海,但其海鲜烹饪更多地融合内陆风味 ;石浦地区则喜欢在烹饪过程中加入酒糟,增添独特风味。

  宁波人吃海鲜也常与时令瓜蔬搭配。奉化芋头极为出名,当地喜好以蟹酱烧芋头。老底子做法,取招潮蟹加盐腌制2至3天,打碎后封入玻璃瓶中,发酵十几天成咸鲜交融的蟹酱,用来做奉化芋头,自成当地人的心头爱。


       
王平杰在制作油浸带鱼

      创意年轻化

  90后、00后正在成为消费主体,这促使厨师们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融入新的烹饪手法。王师傅是80后主厨,介于70后与90后之间,他的烹饪理念和技法既延

  续传统老底子宁波菜的做法和思路,也吸取年轻人喜欢的风格和口味。

  循着这种兼收并蓄的理念,王平杰师傅做过很多尝试,油浸带鱼、砂锅 带鱼、沸腾梅鱼、5J火腿醋熘带鱼羹、青椒紫苏烧带鱼,不一而足。王师傅的油浸带鱼,取自制酱汁与油按1:1比例混合,烧开关火,放入处理好的带鱼浸制4至5分钟,焖熟后的带鱼肉鲜美细嫩 ;5J火腿醋熘带鱼羹源自宁波传统名菜醋熘带鱼羹,醋酸激发带鱼的鲜,辅以醇厚的5J优质火腿,是一道非常时尚的现代菜品 ;砂锅 带鱼则是将腌制处理后的带鱼切块,砂锅放油、姜末,摆好带鱼,淋酱油,盖上锅盖,烧干汁

  水,撒葱花、雪菜,这个方法也适合制作新鲜的鲳鱼、梅鱼、帝王蟹 ;“沸腾”的烹饪手法借自川菜,豆芽垫底,铺上处理好的鱼、辣椒,热油淋上,取香去辣,即使不喜辣的中老年客群也能接受。王师傅还做过一道锅贴雷达网带鱼,将带鱼切成大段,以锅贴制法,小眼睛、一身膘的带鱼入口即化,现场堂做,极尽海货之鲜美。突出菜品锅气,激发香味,这些菜品创意与手法年轻化的尝试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好评。(文 / 蒋晖 图片提供 / 宁波东钱湖希尔顿酒店 责任编辑 / 石叶馨)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本文节选2024年9期《中国烹饪》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