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益智是一碟小菜

2023-10-30 16:06:58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3年10月刊  
      开篇先说,这里描述的益智不是一种游戏,也不表达对智力的有益作用,而是一种广东阳江市人们日常食用的普通小菜。出了阳江,绝大部分地方的人是不知其所以的。
      我一直喜欢跟踪拍摄植物,此前也拍到过益智,只知道它的干果可以入药,并不了解它的鲜果可以做小菜。两年前我到阳江工作,才第一次享用到这种神奇的小果子。

益智植株,典型的山姜属植物的形态。


抽出的花序,戴着苞片帽子,像一个笔头。


花朵次第开放,苞片脱落。


花后结出的益智果串。

      纷乱的记录

      前人关于益智的记录极为纷乱,有的还与龙眼相混淆,即使经常食用益智的阳江本地人也对其拿捏不准,只记其形态和现状,关于它的历史则记录寥寥。
      益智在文献中最早出现于西晋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益智子,如笔毫,长七八分,二月花,色若莲,着实,五六月熟。味辛,杂五味中,芬芳。亦可盐曝。”
      从西晋至明代,关于益智的记录以此条较为清晰明确,毕竟此著作强调的是“状”,作者应当是见识过益智的。
      植物学上的益智 (Alpinia oxyphylla)别名益智仁、益智子、摧芋子、燕串子等,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益智现在的命名是《中国药典》于 1963年确定下来的,而此前人们对它的认识,总在几种山姜植物间纠缠。
      益智有着山姜属植物应有的形象,茎丛生,叶片披针形,总状花序。蒴果鲜时球形,干时纺锤形,种子不规则扁圆形,被淡黄色假种皮。南方各城市种植的益智通常作为绿化用,那一丛丛像姜的植物,大抵就是它。
      益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及广西南部,我在云南南部也经常见到它们。广东主要产地就在阳江市的大八镇。大八地处亚热带,山区,山高林密,特殊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孕育出了独特的物种。当地药材生产丰富,益智是代表产品。大八益智皮薄、渣少、汁多、辛辣适中,口感好,是重要的药食两用食品。
     
      益智凉果

      广东人有食用凉果的传统。所谓凉果,是指将各种瓜果以盐腌、糖渍等方式加工而成的小食品。广东凉果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有多久?很久了,没有明
确的记载。品种有多丰富?不计其数。
      阳江人的凉果中,益智和春砂仁最具本地特色。益智主要有甜酸益智、糖渍益智、九制益智等。制作过程有的很复杂,如九制益智,有采摘、清洗、腌制、漂洗、晒坯、蒸制、消毒等十多道工序。最常见的是甜酸益智,其传统制法并不是现在常见的用糖醋泡制,而是用本地人称为“二路潲水”的第二次淘米水泡制,
泡一个赶圩的间期,大约七天。泡益智的盆子一般要用杉木做的,才能保证它的风味。泡制期间,淘米水醋化,益智变酸,就由生果腌成了凉果。
 

阳江益智皮薄汁多核小。


阳江的益智凉果多种多样,有蜜渍益智、甜酸益智、盐渍益智、九制益智等。


阳江玛仔店的配菜,通常都有益智。


阳江炒杂果,多配益智和珍珠马蹄。

      餐桌小菜

      在阳江用餐,上菜之前餐桌上常会有一碟开胃小菜,那就是腌制过的益智果,一般是甜酸味。这道小菜有益智本身具有的辛辣,还有酸和回味的甜,多种味道次第展开,层次丰富。它的口感也很特别,一口咬开,皮脆,稍微有些汁感,然后是一粒粒的种子,如果是干燥品,种子就无法食用,但它是新鲜腌制的,那些种子嚼起来有颗粒感,又容易嚼开,口感很奇妙。
      阳江人的早餐宵夜,大碗粉和粥都是重要内容,益智是最常见的配菜之一。我第一次吃宵夜“玛仔”就是在阳江旧城区,很多家店连在一起,走进一家,见识了玛仔——其实就是煮米粉,不过里面加入了各种海味,如虾干、螺肉、鱿鱼丝等,味道鲜美而浓郁。
令人惊奇的是摆满桌面的几十种配菜,有蔬菜、凉果、鱼仔、豆腐等,这些都是不单收钱的,自行用个小碟子取食。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认识了作为小菜的益智果。
      炒杂果是广东餐厅通常都有的一道菜,也称炒什锦,就是将多种果实一起炒,一般搭配有水果、坚果和蔬菜丁。各地的炒杂果,坚果通常固定在腰果、夏威夷果、花生、杏仁、松仁等几种,水果则会结合本地所产,如湛江多配波罗蜜,阳江就多配益智和珍珠马蹄,既突出了本地特色,又有新鲜的味觉体验。
      我在阳江约朋友吃饭,每次都会点一份炒杂果,而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收获——因为搭配的食材种类不一。
      阳江人还创造出了益智包,就是将益智捣碎,加其他调料作为馅料,包成包子蒸出来,与其他包点相比,味道很是新鲜。
      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阳江粽子很出名,益智也出名,历史上也有“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子粽饷魏武帝”的典故,但是,阳江为什么没有益智粽呢?

本文节选2023年10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