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时菜的潮流密码

2024-10-10 14:27:11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10月刊  


       开海逢中秋


金超英
禾苑、前里·台州鱼市创始人

       带给食客具体的“鲜”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做老百姓心目中有烟火气、接地气的台州菜餐厅。随着开海季的到来,海鲜价格更加亲民,品种更丰富,品质也特别好,正是吃海鲜的好时节。此时的梭子蟹、水潺、沙蒜等很肥美,尤其是沙蒜,除了已经被台州菜带火的沙蒜豆面,餐厅还推出了沙蒜炖雪菜汤,如果是来自台州的客人,一尝就是家的味道。禾苑、前里的几家店会在9月联动,举办海鲜品鲜活动,邀请老客户来尝鲜。每天还会有特价海鲜菜品,都是当季最鲜美、有特色的东海海鲜。


开海季,海鲜丰盛。

  台州特有的油冬菜也在这个季节上市。我们会选择包括油冬菜在内的台州特产,像豆面、厨面、米面等,送给会员客户,就像对老朋友的惦念,让大家感受到我们的心意和温度。

  开餐厅要走近食客。前不久,前里在武汉新店开业,我们发现武汉当地人喜吃碳水食物,新店菜单就增加了许多台州点心,像手工年糕、乌米饭、汤圆等,还将武汉人爱吃的酒酿与台州草糊混搭起来,口感提升,有“1+1 >2”的效果,特别受年轻人喜欢。

  

       天赋好食材

  应季广西油茶火锅上市


陈恩 
广西桂菜大师,北京广西大厦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厨

  秋收季节,广西食材非常丰富。我们会用高山五谷杂粮及“温补”食材推出养生时令菜肴。如山上坡地梯田种植的旱稻米,产量虽少,但香气扑鼻,口感极佳。广西境内广布喀斯特地貌,山区湿气较重,原生态的“温补”食材格外丰富,如山羊肉、荔浦芋头、山药等。特色的广西酸嘢也会用芭乐、芒果等当季食材制作。

  当下,广西沿海地区的虾、蟹、生蚝等小海鲜最为肥美,也很有特色。

  广西海域水质好,沙虫呈银白色。处理沙虫很有讲究,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漂洗过度,否则沙会渗透到肉里难以清洗。沙虫做法多样,白灼可品尝其原汁原味,裹脆炸粉炸制就是下酒好菜,还可炒制、蒜蓉粉丝蒸等,满足不同食客的需求。在广西,产量不高,但营养价值高,无论是喜事还是日常聚餐,都是一道珍贵的菜肴。


广西酸 (图 / 张洋)
 

  产自钦州的生蚝品质上乘,可以像三文鱼一样生吃,点上芥末酱油,非常鲜美。

  广西有油茶火锅,但一般是有季节性的,适合秋冬食用。我们餐厅会在秋季推出广西油茶火锅套餐,一方面可以让在北京的广西人吃到家乡风味;另一方面油茶火锅在北京比较少见,可以吸引新的食客。油茶是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饮品,祖辈相传,由于他们住在山上,早晚寒凉,形成早晚煮油茶驱寒的习惯。以油茶为锅底的火锅味道较重,适合涮制味觉偏重的食材,如猪杂、羊肉、牛肉等;还有小河里的小鱼仔,处理干净后,用姜酒泡过,放入油茶中煮,味道鲜美,搭配酸辣的酱料,开胃解腻,百吃不厌。

  
       回归本真 用特色菜品说话


高精 
北京呱呱山野·米清陶炉火锅创始人

  顺应季节变化,我们秋季会做一些菜单调整,在原本的产品结构里加入一些时令食材。

  在产品结构上,餐厅主打米清锅,即用上好的五常大米熬成米汤——《红楼梦》中就多次提到“米汤”,适合寒凉季节食用。我们的米清锅还加入了广西灵山的橘林鸡打底,淋上清酒,散发出醪糟香气。鸡肉提鲜,米清锁鲜,米汤锅涮小海鲜极为合适,能锁住海鲜的鲜美。

  秋季开海,浙江宁波的红落头虾口感极嫩,山东乳山的小蛎头逐渐肥美、沾化的豆腐鱼入口即化……这些时令鲜物丰富了涮品的选择。蔬菜涮品则加入了应季百合,口感鲜甜。


以米清陶炉火锅和三锅卤水为招牌的套餐

  除了米清锅,我们的另一道招牌是三锅卤水——从博山酥锅中汲取灵感,将南北卤水结合,打造出“白卤 + 红卤 + 酥锅汁”三锅混卤的卤水。根据食材的不同质地,在三锅卤水中的停留时间和顺序也各个不同,从而让每种食材都得到最佳的口感、香气、回味。除了常规的六种食材,在秋季还加入了菱角这一新成员。生菱角入卤,在保持清脆口感的同时又吸收了汤汁的浓香,别有滋味。

  在餐厅的推广方式上,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口碑,而回归到餐饮本质,最核心的是客户体验,要用原材料和菜品本身来说话,而不是一味追求“贵”或“大”。以鲍鱼为例,我们会采用15头至20头的鲍鱼仔,但要求有极高的鲜活度,让顾客一口就能品尝到食材的本真味道,当一种食材不在它的最佳状态,我们也就“沽清”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效果最好,大家喜欢小而美的餐厅,就是因其好吃、舒服、有特色。(文 / 褚宏辚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 石叶馨)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本文节选2024年9期《中国烹饪》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