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奇心打开像形点心世界

2024-10-10 15:33:44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9月刊  

  “秋季是薯类收获的季节,红薯、紫薯、土豆、芋头、山药等都可用于面食制作。”人称“面点王”的中国烹饪大师王志强说,秋点养生离不开这些应季淀粉类食物。


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国家一级评委王志强,在面点领域造诣精深。

       从薯类和坚果谈起

  薯类食材淀粉含量丰富,适合做糕点、羹、粥等。王志强用中国传统蒸法制作的“面果儿”堪称一绝,他说紫薯、红薯、土豆等都可做成这种像形点心,紫薯与面混合做皮,紫薯做馅,土豆、红薯等同理。“我们一般都以其果其味呈现,也可以变化,做成枣泥、豆沙、山楂等酸甜馅。”面点师可以发挥创意,口感搭配即可,如土豆可搭配牛肉馅、山药糕加蓝莓馅等。

  秋天各种坚果成熟上市,是最适合吃坚果的季节。王志强采用酥皮工艺制作的“干果儿”惟妙惟肖。他以手工制作,裹上各色果仁和馅心,从里到外都能吃 :笑口常开的“开心果”、可以嗑出瓜子仁的“葵花子”、一口咬到枣泥馅的“红枣”、洁白酥脆的“藕片”、甜咸兼具的“青豆”……从揉面、上色到调味、造型,王志强做了多次尝试,他总说 :“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怎么琢磨把它做好。”

  王志强曾研发过一款“牛眼馅饼”,在店里售卖时天天排队。为什么卖得好?因为真下功夫——将牛棒骨砸碎,取骨髓熬汤,放凉后打进牛肉馅里,改大葱为洋葱,做成牛眼大的灌汤馅饼,皮薄馅大,汤汁丰富,那叫一个香,在秋冬季节尤其受欢迎。

       创意多元的中秋月饼

  中秋月饼是秋点中的“顶流”,王志强观察到,近年月饼饼皮、馅心变得更为丰富多元,原有的南北差异也在发生变化。传统京式月饼中有一种月饼的皮面,是用冷却后的清糖浆调制面团制成的浆皮,在熬制饼皮糖浆时,需用蛋白液提取糖浆中的杂质,因而得名“提浆月饼”;此外还有白皮酥、翻毛月饼等,近两年都因酥松香软的口感、古韵雅致的外观在市场翻红。特别是翻毛月饼,轻轻一拍,薄如蝉翼的饼皮如鹅毛白雪般层层飘落,呈现中式意境的画面感。

  苏式月饼的皮为酥皮,由水油皮和油酥层叠制作而成。广式月饼饼皮以糖浆、枧水、植物油和面粉制成,皮薄、柔软、油润,色泽金黄,口感细腻。近几年还兴起了冰皮、桃山皮和米皮。冰皮主要由糯米粉、黏米粉、澄粉等制成,外观呈白色,晶莹剔透 ;桃山皮以白芸豆沙为主要原料,加入黄油、奶粉等调制而成,颜色丰富,口感细腻,甜度适中,可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造型 ;米皮则采用米粉制作,有一定韧性,口感较为独特,带有自然米香,给人一种别样的味觉体验。“山药、红薯等也可以研发新式饼皮和馅料,虽然种类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王志强说,现在技术也不断进步,从手工制作到模子刻,甚至已发展出了充气式饼皮。


红色九宫格木质果盘中的干果儿面点栩栩如生。

  月饼馅心的变化也很大,除了传统的五仁、莲蓉、枣泥、豆沙馅等,新口味月饼馅料层出不穷,如水果馅月饼清新爽口,流心馅月饼成为时尚之选,鲜花馅月饼独具浪漫气息,咖啡馅月饼将咖啡的醇厚与月饼的香甜相结合,还有一些创新的馅料组合,如肉松蛋黄馅、小龙虾馅、榴莲馅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王志强特别留意到茶心月饼,以中国茶入月饼馅,更具中式韵味。他说一般会选用龙井这类清香型茶叶,可以用泡制后的茶汁融入馅料,茶香淡雅。


王志强手机中的面点设计图样(图 / 褚宏辚)

       通往像形面点的世界

  说到茶,王志强认为,秋茶的香气非常好,通透悠扬,很适合制作点心。他在设计茶点时研发了一款像形茶叶点心,将大红袍茶叶烤酥后碾碎,与黑芝麻粉、面粉和食用油混合,压片,擀薄,再敲打一下起卷,放入烤箱烤干,就像茶叶一样。“打眼一看是茶叶,吃起来又酥又脆又香,有大红袍的茶香和芝麻香。不仅能吃还能喝,把‘茶叶’搁到杯子里,用热水一冲,搅匀,就跟黑芝麻糊一样。”王志强无时无刻不在研究怎么把心里想的东西做出来。有一次,他带团队设计了一款蜂窝煤状的面点。“我看这个蜂窝饼,觉得特别像毛肚,就把它切成丝,果然成了一盘‘毛肚’。”王志强对面点天然的好奇心打开了充满想象力的像形点心世界,下一步他要做出“芫爆散丹”,配上设计好的香菜、葱,就成了一盘用面点做的像形菜品。

  王志强习惯在设计作品前画图,手机里拍的作品图样一笔一画非常细致,配有作品名的关键性文字。76岁的王志强大师今年从业整60年,说到面点时仍然充满热爱和专注,眼里有光,“我就喜欢琢磨这些,要做就认真做好,而且要记录下来,要不怎么能成呢?”红色九宫格木质果盘中的干果儿面点栩栩如生。(文 / 褚宏辚 图 / 张洋 责任编辑 / 石叶馨)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本文节选2024年9期《中国烹饪》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