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于格鲁吉亚的雪山秘境

2023-12-26 15:48:31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3年12月刊  
      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出发,驱车半日,驶过老城的熙熙攘攘,穿过和平大桥的车水马龙,沿着公路一路前行,便能一头扎进大自然的怀抱。当我们的车冲出公路两旁的阔叶林树荫,看到高加索山脉疏林草甸的绿色扑面而来时,卡兹别克山(Kazbegi)就在前方了。
      卡兹别克山是格鲁吉亚的第三高峰,属于高加索山脉。主峰是一座双锥形死火山,5000 米以上是冰原地貌,而高山草甸在雪线之下延绵。众山之间,坐落着一座始建于14世纪的圣三一大教堂,据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教堂。
      普希金曾到访此地,留下了小诗《卡兹别克山上的修道院》。

      他乡遇“故知”

      一路流连美景,竟没顾上吃午饭。我们到达卡兹别克山下的斯特潘茨明达镇时已是下午3点多,在一位当地朋友的推荐下,选择了山下一家风景极好的餐厅——Panorama Kazbegi,窗外就能看到雪山和山顶的教堂。
 

有格鲁吉亚“国菜”之称的卡里饺,形似我们熟悉的灌汤包。


当地商店里卡里饺形状的纪念品

 
      在国外旅游最让我头大的就数点菜,即便摆出一副做阅读理解的架势,也难逃开盲盒的命运。有道是“听人劝,吃饱饭”,我赶忙请当地朋友推荐一些特色食物。朋友极力向我推荐Khinkali(辛卡里), 说它是格鲁吉亚人最喜欢的食物,堪称格鲁吉亚的国菜。他说这道菜采用了特殊的工艺和制作方法,很多游客为了尝这口专门到格鲁吉亚来。同时他还推荐了另一道菜——Khachapuri(卡查普利),说这道菜里有芝士有火腿,很是丰富。我依稀记起此前在攻略上看到过这个词,干脆一并点了,佐以一杯餐厅自酿的红酒,在饥肠辘辘中畅想着这顿雪山秘境里的大餐。
      餐厅上菜速度很快,只是服务员端来的菜让我很是惊讶 :白白胖胖的小包子蹲在盘子里,一共十个,扎扎实实一大盘。和服务员反复确认后,才相信原来这个就是 Khinkali。恍然大悟,这就是曾听闻过的格鲁吉亚特有的卡里饺。我笑了,这不类似我们的灌汤包嘛,蔬菜牛肉馅,里面带汤汁。
      灌汤包不陌生,但是用刀叉吃灌汤包,我这还是第一次。有点棘手的是,用刀叉很容易扎破卡里饺皮,里面的汤汁就会漏出来,一时间我有点手足无措。调整了一下策略,用叉子小心翼翼地插住卡里饺小包子似的面揪,再用刀的侧面轻轻托住底部,送到嘴边先咬一小口皮,顺着轻轻吹一下,再像吸果冻一样,慢慢吸吮里面的汤汁。
      鲜香的汤汁接触到味蕾的一瞬间,唤醒了我舌尖的记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油然而生。待吮完汤汁,可以再蘸一下店里自制的绿色Tkemali(特克马利) 。Tkemali 是格鲁吉亚特色番茄酱,用红色或绿色番茄制作而成,蘸上一点点,熟悉的配方中便忽然多了一些异域风情,口感也顿时丰富起来。


从我们所在餐厅可以望见雪山,夕阳下的景致令人着迷。
 

      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汇点

      另一道菜Khachapuri很快也端了上来,我定睛一看,莫非这是芝士批萨?此时方才明白,原来我点的这两道菜都是主食,一盘包子,一盘芝士大烙饼。幡然醒悟,可为时已晚,此时我的形象已然是一个坐在雪山之下,摇着红酒,包子配大饼的“显眼包”了。也罢也罢,包子就酒,越吃越有。
调侃归调侃,Khachapuri的口感着实不错,饼底微脆,配上浓郁的芝士、微咸的火腿粒,咬一大口,外焦里嫩,还带芝士拉丝,完美!“芝士”就是力量,一块下肚,饿了一中午的肚子终于得到了安抚。
     据朋友说,Khachapuri在格鲁吉亚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做成三角形或菱形,中间放上厚厚的芝士,再打上一个大鸡蛋,烤出来活像电影里外
星人的大眼睛。
 

Khachapuri 在格鲁吉亚有一种做成三角形或菱形的“特别版”。
 
     这次没吃到这个特别版,我后来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来Khachapuri作为格鲁吉亚的主食,其价格的变动常常被用来监测格鲁吉亚的通货膨胀情况。小小餐桌上,一餐一食,都是国计民生。
     看着我这误打误撞选中的两大主食,忽然觉得很有意思。包子是中国很常见的主食,批萨是来自意大利的美食,亚欧大陆一东一西的两种食物在这里相遇。它们在高加索外,在格鲁吉亚这一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安了家,并且博采众长,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当地美食,一个成为“国菜”,一个成为衡量经济状况的晴雨表。格鲁吉亚,不愧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汇点。(文、图 / 杨奕 责任编辑 / 石叶馨)
 

餐厅气氛热烈,当地人吃到一半还会唱起歌来。


 
本文节选2023年12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