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婆上市的季节,珠江三角洲一带很多饭店都会到乡村去收购,以前很便宜,现在得30多元一斤。价格变化,一是因为频婆树越来越少,二是因为乡村人家收获的频婆果更愿意留着自己享用。
频婆在广东一些地方叫凤眼果。因它单独的一个果荚裂开,红的像眼皮,黑的像眼珠,还真像传统画像中的凤凰眼。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说频婆:“如皂荚子,皮黑肉白,味如栗,俗呼凤眼果。”
挂在枝头的频婆 漂亮的佐酒佳果 频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是梧桐科常绿乔木,树形优美,叶片长而且大,常作为庭院风景树。夏天在树下乘凉,是很美好的体验。
频婆果一直是岭南人的美食。较早记录频婆果的是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他在《岭外代答》“百子”一条中描述道:“频婆果,极鲜红可爱,佛书所谓‘唇色赤好如频婆果’是也。”此时文中还没有说到食用。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诸山果”中对频婆的记录已较为详细,“频婆果,一名林檎,树极高,叶大而光润,荚如皂角而大,长二三寸,子生荚两旁,或四或六,子老则荚迸开,内深红色,子皮黑肉黄,熟食味甘,盖栗也。相传三藏法师从西域携至,与诃梨勒、菩提杂植虞翻苑中,今遍粤中有之。”文中描述频婆的味道,味甘,像 栗,也就是煮熟的栗子,还提到频婆可能由印度传入,“频婆”这个名称听来也确实有点印度味道。印度、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地方都有食用频婆果的传统。现在中国很多地方,如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地,也有频婆栽培。
频婆果又称凤眼果,形似眼睛。
切开后的频婆果仁确实像板栗,味道也像。 每年7月,频婆成熟。张开红色外果皮,露出里面黑色的“眼珠”,这就是可以食用的部分。频婆不是水果,不能生吃,需要煮熟才有味。将煮熟后的频婆果实慢慢剥开,会发现至少要剥三层皮后才能吃到果仁。一层是黑色的、较厚,二层是半透明的灰色,三层是黄色的、也较厚,然后才能看到黄色的果仁。也因此,广东民间称其为“九层皮”。
频婆果仁看上去很像板栗,味道与口感就更像了。但板栗易得,频婆不易得。频婆含有丰富的淀粉,专家认为可作木本粮食食用。但我对此有另一种看法——它们结果不算多,要作为粮食,至少应该能够大批量生产,否则像我一样,把它作为观赏物就行了。那么漂亮的果实,怎么能随便吃?又不是饥荒年代。
话虽这么说,但在广东、广西民间,一口米酒就一枚频婆果的情形还是常见的。我自己也至少有两次这样的体验吧。
多样的风味菜式 几年前带小孩到顺德旅行,在一家餐厅的菜单上见到凤眼果焖鸭,当即下单。菜上来,细品,凤眼果软糯,鸭肉香而浓郁,很好的回味。广东人的味觉系统中有一味称“和味”,在这道菜式中也尽得体现。
什么是和味?可以理解为多味调和,也可以理解为味道适口,不强烈刺激。
在广东,频婆果可用于很多菜式的烹饪。最为简单的做法就是烧肉类,或者称为焖肉类。可焖猪肉,也可焖鸡、焖鸭等,制作出来的菜品称为凤眼果烧肉、
凤眼果焖鸡等。在此类菜式中,频婆与肉类相互补充,互相搭台,各为其角,终唱得一出出味觉好戏。
我自己喜欢用频婆果炖鸡,因为简单方便。购鸡半只,斩开,加姜片,加频婆果,然后煮,就有了好味道。
凤眼果与肉类可百搭,这是有传统的。新派厨师更能充分运用它们,与海鲜结合,与咖喱结合,制作炒螺、焖蟹等新式菜,也很受人们欢迎。还有人将频婆果做成果泥,用于制作甜品、糕点,都有很好的表现。
凤眼果焖鸭与凤眼果煮鸡 有个传说,明朝名臣海瑞被罢官回海南岛时,患了重病,加之心情不好,好久都吃不下饭,有人送给他一筐频婆果,煲粥吃,后来居然康复了。这说明,频婆煲粥味道是相当不错的。下次我也试试。
频婆果只能季节性入菜。看过一个资料,说频婆上市的季节,珠江三角洲一带很多饭店都会到乡村去收购,以前很便宜,现在得30多元一斤。价格上涨,一是因为环境变化,频婆树越来越少了;二是因为观念变化,乡村人家收获的频婆果更愿意留着自己享用。
(文、图 / 张家荣 责任编辑/ 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4年4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