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文化

在美术馆里炒泰国米粉

2023-09-19 16:14:32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3年9月刊  
       (文 / 蒋晖 插画 / 郑莉  责任编辑 / 石叶馨)有些主厨把自己当成艺术家,正如有些艺术家一
心想做主厨。
      1990年,纽约,泰国艺术家Rirkrit Tiravanija在 Paula Allen的画廊里举办了一场主题为“pad thai”的展览。开幕这一天他迟到了,原因是去唐人街采购食材延误了时间,下午六点他赶到展厅时,已经有大批观众在观展了。人群走动,偶尔低语,但奇怪的是,越来越多人从其他展厅赶往Rirkrit 所在的展厅并排起队,他们在等待领一份泰式炒米粉。炉灶前的 Rirkrit 忙到飞起,很多人以为这里是就餐区,其实这一切构成了Rirkrit 的展。
      两年后,Rirkr it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又架起了炉灶,展厅被搬空,放进了冰箱、厨具、餐具、座椅,这一次他做了一大锅家乡口味的咖喱和米饭。
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在这里吃饭聊天,没人知道他们正在参与一场艺术,他们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这场名为“无题(免费)”的展览成为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展览,Rirkrit 一展而红,从此烹饪成为 Rirkrit 的艺术标签。后来他在斯德哥尔摩的现代博物馆做绿咖喱酱瑞典肉丸 ;在汉堡的艺术协会,他准备了加有辣椒的“Fl dlesuppe”(德国一种带有薄煎饼条的牛肉汤),但因为辣椒,汉堡的观众不喜欢“主厨”的这个奇怪创意。2008年,他在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做展览,特意提前在展馆内摆了一张餐桌,午餐时段随机挑选四位观众入座就餐,整个过程就是他的艺术作品。
      这么爱做饭的 Rirkrit 出生于阿根廷,作为泰国外交官的儿子,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过着一种“国际飘”的生活,在南美洲,泰国、埃塞俄比亚和加拿大之间不断迁徙,这种一直在飞翔一直在旅途的生活延续到了今天。
      Rirkrit 爱做饭的基因源自他的祖母Suwannabol,她是泰国非常有名的营养专家和厨师,在曼谷的自家花园里创立了一家餐饮公司,开了一家餐厅,上电视,
做菜。Rirkrit 在餐厅里长大,从祖母的瓶瓶罐罐里发现了自己的爱好——做饭。他还在一个朋友家里给学生上烹饪课,教他们怎么做泰式炒河粉。如果不做艺术家,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主厨。他做了艺术家,于是就成为会做菜的艺术家。在Rirkr it的清迈家里有一张可以坐14个人的大餐桌,他喜欢和朋友、家人、同事、学生聚在一起吃饭。20世纪80年代初,Rirkr it带着祖母的手写食谱一路来到多伦多,每到周末就煮一大锅咖喱,邀请朋友们分享。从芝加哥辗转到纽约,祖母的手写食谱是他的厨房秘笈,在 Paula Allen 的画廊里烹饪的那种炒米粉用的就是其中的配方。
      泰国炒米粉的历史并不长,大约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据说原型是中式面条。当时政府为了减少大米的消耗,鼓励面食,但为了强调泰式元素,将面条变为米粉。通常泰式炒米粉中有鸡蛋、碎豆腐,用罗望子、鱼露、虾米、大蒜和青葱调味,也有人喜欢加一点红辣椒、棕榈糖,配菜则是各种各样的蔬菜,如烤花生、酸角、豆芽,口感与香气都非常丰富。曾经在一项“世界50种最佳食品”的投票中,泰式炒河粉排名第五,粉丝如云。
      Rirkr it对泰式米粉有一种特别的情节。其诞生于二战后泰国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艺术家眼里它是民族主义的身分认同。Rirkrit在美术馆炒米粉、煮咖喱,并不是为了传播泰国饮食文化,而是源自他对艺术的理解——食物本身不是艺术,但是参与公共体验的人们之间发生的际遇变成了艺术 ;通过与食物的互动以及参与者之间的交流,观众有意或无意地成为艺术的核心部分 ;食客们在享用咖喱并与朋友或新认识的人交谈时,正在创作艺术。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什么。
      艺术无处不在,什么都可以艺术。用一种特定的形式来表达你想表达的思想,这就是艺术吧。
 


 
本文节选2023年9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