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2024首届非遗小吃大会在福建泉州召开,五位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餐饮品牌管理者们以“非遗”为关键字,就非遗小吃在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如何与文旅融合发展、活化传承等发表了一系列精彩的主题分享,其中不乏可资业界借鉴的成功案例。
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与饮食文化研究院学术院长杜莉谈非遗美食与文旅融合。
“什么是非遗与非遗小吃?”抛出这个最基础的问题之后,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与饮食文化研究院学术院长杜莉教授从意义和路径两方面着手,谈“加强文旅融合,促进非遗小吃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非遗小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的基本要素的重要资源。”杜莉说,泉州作为海上丝路城市,其非遗美食与文旅的结合,特别关注的是要如何把握核心本质并顺势而为。她提出,从烟台到扬州、宁波,再一路到福州、厦门、泉州,这些海丝沿途城市在美食产品设计上要做到“和而不同”,即旅游产品和特色应该是一区一特色、一个城市一个亮点,由此形成一个珠链式的美食旅游地图。而对于当下泉州正在申创的“世界美食之都”,杜莉建议,要抓住“创意”这个关键词来进行相应的工作。
河北唐山凯歌儿集团、唐山宴总经理王华贵欢迎大家去做客。
唐山宴位于河北省唐山南湖片区,这个由停摆多年的商场改造而成的集特色餐饮、民俗传承、文化展示、场景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面积约4万平方米,其中餐饮小吃部分约为2万平方米。自2018年创立以来,吸引了无数游客。据河北唐山凯歌儿集团、唐山宴总经理王华贵介绍,2024年至今,唐山宴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余万人,其中外地游客超过70%,最高单日接待5万余人。在这次非遗小吃大会上,王华贵详细分享了唐山宴的成功经验。他表示,唐山宴洞悉游客新需求,采取文旅融合新策略,聚拢了150余种唐山特色小吃及20余种“非遗美食”,让非遗小吃与在地文化深度链接,将文化、技艺与市场三者和谐统一,打造了这一“有微笑、有吆喝、有试吃、有文化、有温度的超级小吃场景”。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教授程晓敏认为,要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非遗美食。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教授程晓敏深研饮食类非遗多年,她表示,“站在泉州这样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地方,还需要把对饮食类非遗的认知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在“饮食类非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传承发展:当下与进路”这一主题分享中,程晓敏重点提出,非遗价值挖掘,本质上是需求适应和需求引领,需求导引认同,认同导引主动行为。对于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大多以“传统技艺”类别出现的传统饮食非遗项目,不能从“价值”维度去考量,更应该将饮食与传统农业生活、食物储藏方式和地方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性评价。她认为,饮食类非遗传承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把当前饮食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两创”,从国内的“扶贫”“民生”“乡村振兴”和“产业赋能”等维度提升到全球化的包容性社会、包容性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视角。
豫园文化饮食集团合伙人、投资发展部门总经理孙璐璐详解如何打造“人货场”。
豫园文化饮食集团拥有8个中华老字号品牌及11项国家级或市区级非遗保护项目,豫园文化饮食集团合伙人、投资发展部门总经理孙璐璐以“老字号餐饮在新环境下对‘人货场’的再思考”为题做了主题分享。据介绍,近几年,“人”“货”“场”成为豫园的三个锚点,即“更多人”“更好货”“更创新的消费体验场景”。如豫园在上海时尚地标新天地打造的轻奢潮餐厅“南翔馒头殿”,融合了南洋风、创意风、鸡尾酒等时尚元素,吸引了更多愿意尝试老字号餐饮品牌的年轻消费群体;该餐厅还与巴黎世家做联名小笼包,以致敬上海传统文化和特色美食,引来年轻消费群体的抢购。
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林建强谈美食溯源研究。
泉州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林建强介绍,自今年7月泉州市举行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启动仪式暨动员部署大会以来,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在饮食类史料记载分散、文字信息量少的不利条件下,做了尝试性的美食溯源研究。他以“历史角度视野下的泉州非遗小吃考论”为题,详细介绍了土笋冻、润饼菜、肉粽、鸡卷、绿豆饼的历史传说与起源等。“运用文史研究成果,从中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认识价值,是彰显泉州美食文化‘历史特色’的有益探索。”林建强说。
本届非遗小吃大会是2024年“中华美食荟”首届中国(泉州)丝路小吃节暨国际美食嘉年华的重要主题内容之一,由中国烹饪协会、泉州文旅集团联合主办,中国烹饪协会小吃专业委员会、团餐专业委员会、健康营养工作委员会,以及泉州开元盛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承办。
(文 / 王者嵩 图 / 郑爽 责任编辑 / 石叶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