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丝烫饭源自千叟宴,是我的师爷王希富先生教给我的。据记载,千叟宴始于康熙时期,盛于乾隆朝,嘉庆朝以后不再举行。最早是康熙皇帝六旬寿诞时,在畅春园分别宴请了65岁以上的现任和休致的满蒙汉大臣、兵丁等两千多人,故称千叟宴。参加千叟宴的都是老人,宴会的菜单安排也以软烂好消化的食物为主,主菜吃的是火锅,配几种小菜、几个生肉盘,主食是肉丝烫饭。
宫廷版肉丝烫饭
做肉丝烫饭,先要蒸屉香软的米饭备用,再选块新鲜的五花肉焯水,在热水中与葱、姜一同炖煮一小时,煮出的原汤浓郁醇厚,留存备用。起锅炒香葱花和蒜片,下一勺鲜黄酱呲香,下柿子椒丝小火煸炒至断生,再入白肉丝和煮肉原汤,加盐和胡椒粉调味,煮出柿子椒的清香和肉的香气。最后,放入蒸好的大米饭,煮几个开锅就可以装碗了,淋几滴小磨香油,一碗香喷喷、软和滋润的宫廷版肉丝烫饭就能上桌了。
它虽然不是一道大菜,却很考验厨师的手艺。我在学习期间多次试做,经过师爷反复提点才做像样。“看似平实的小菜,却是小中见大。吃过火锅,用肉丝烫饭搭配小菜,热乎又好消化。”我总能想起师爷对我们说的这些话,真正的好厨师就是要把小菜做好,才能做大菜。
加入红苋菜的疙瘩头香软诱人
在宫廷美食里,还有一种被称为“疙瘩头”的吃食,也就是民间所称的“疙瘩汤”,是一道简单却美味的流食。它方便制作,营养丰富,且易消化,老少皆宜。在民间的制法中,要先用葱花和西红柿炝锅炒香,加水后调味,再下入油菜叶。面粉在细水管下不断搅拌,形成均匀的小疙瘩状,下锅煮熟,甩个鸡蛋花,出锅淋香油、撒香菜,就齐活了。
其宫廷做法就相对讲究得多,首先不用西红柿和油菜,而是选用红苋菜;配料也更为丰富。将小肉丁起锅炒香,呲入黄酱,再加入冬菇粒、冬笋粒、海参粒,加水后调味,下红苋菜段,待煮软后,水也煮成了喜人的苋菜红色,最后再把搅好的疙瘩下锅煮透。这个做法的特点是菜烂、疙瘩香软,且颜色喜人。
我两种做法都试过,两种味道都不错。现在大家更常见到的是家常做法,因为其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口味也已经被大众认可。记得有一年,我从北京回河南老家探亲。有一天,父母出门,家中就我和80多岁的爷爷。
午饭时我煮了一锅软软的疙瘩汤,爷爷一连吃了两碗,高兴地跟我说了一句:“你太奶奶活着的时候做疙瘩汤就是这个味。你太奶奶的去世后,我多少年没吃过这个
味道了。”我太奶奶的祖籍是山东,当年跟父母在北平的宛平城开饭馆。太爷爷当年在驻守北平的西北军中任职,经人介绍,两人结为夫妻。太奶奶在北平的饭馆生活,做饭的手艺自然有老北京的味道。一碗疙瘩汤,牵出了爷爷的一段回忆。如今,爷爷已去世多年,有时候思念老人家时,还能想到老人家喝疙瘩汤的样子。
本文节选2024年11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