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入馔,需要想象力,也需要勇气,再加一点点游戏精神。
小时候家里做咖喱鸡,邻居大叔献上一计——这是 30 年前一位俄侨大妈伊莲娜传给他的秘方:取一只苹果,削皮切小块,与土豆、胡萝卜、青椒、鸡块一锅煮,七分熟时加咖喱和牛奶,味道一流!妈妈依计行事,果然别开生面,富有异国情调。我在碗里寻找异化了的苹果,没找着,大概都融化在咖喱浓汁里了吧。
上海新雅粤菜馆有一道经典名菜:咕咾肉。将肋条肉(现在有人用更好的梅肉)切块,有肥有瘦,拍粉后炸至外脆里酥,捞出待用,再烧个小甜小酸的酱汁,复投肉块以酱汁妥妥包住,这个味道最对老外胃口。这道菜的灵魂就是菠萝,切厚片,与青椒、洋葱组成一个朋友圈,不仅有赏心悦目的色彩搭配,热带水果的香甜也提升了风味,因此又被叫作“菠萝咕咾肉”,价格实惠,老少咸宜。后来厨师考虑到消费者怕甜,改用火龙果。然而,菠萝一旦缺席,整盘菜就溃不成军啦。亲爱的菠萝,回来吧!
上世纪 90 年代上海的粤菜馆开得风生水起,有些店家就推出菠萝炒饭,这个产品亦菜亦饭,经济实惠,气氛也好,可供四五人乐呵呵地共享。菠萝在五分之一处平行开盖,下面削出一个平底,不至于摇动;中间掏空,挖出来的菠萝肉切成碎块,挤出一些汁水后待用;提前一天将大米浸泡,加水和椰浆蒸熟,拌松,吹凉,接下来将米饭与菠萝碎、火腿末、香菇末、笋丁、虾仁、胡萝卜丁、青豆等一起炒得松松软软香喷喷,盛起待用;净锅后再加油炒散两个鸡蛋,锅里加两勺油咖喱,再倒适量椰浆,将所有食材一起投入,加点盐,再撒一些洋葱碎也可以,炒匀后填入菠萝里,撒一层马苏里拉芝士碎,合上盖子,用四根竹签在边缘处钉住,放进烤箱烤 10 分钟后上桌。掀起盖子的那一刻,奶香与果香一起涌出,每个人都眼睛发直,垂涎三尺了。
有一年冬天去北京,在一家饭店吃到一道雪梨炒鸡,这是传统老菜,在《随园食单》里也有记载。鸡,要取鸡胸肉;梨,要用天津鸭梨,在冬天又称雪梨,水分足,味道甜,吃在嘴里卜卜脆。鸡胸肉漂去血水,剔去筋膜,切薄片,加蛋清上浆,温油滑锅,再下梨片转大火颠几下,鸡片嫩滑,梨片甘脆,盘底无汁无油,味道太好了。想不到江苏官宦人家的细致菜一路漂到京城里啦。北京的朋友告诉我,北京人现在可讲究了,还有红酒浸雪梨、燕窝酿雪梨等,入秋后来一碗猪肺雪梨汤,至于鼎鼎大名的小吊梨汤,已经成了饭店的招牌。
有天晚上,我与朋友在浦东滨江大道一家时尚餐厅吃饭。现在餐饮行业竞争激烈,业态多元化、客户年轻化,菜品设计思路十分开放。
我们八个人,一张西式长桌,两两相对,桌子的一端摆着四只色相一流的榴莲。对,我们要吃一顿水果大餐。
帅哥大厨将两只泰国榴莲和两只马来西亚B101榴莲剖开,先切去蒂部,再顺着自然迸开的裂缝进刀,左推右挡就开作五瓣,然后用手剥取果瓤。今年是榴莲大年,进口价大幅下降,正是饱啖的大好机会。
吃过两种风味略有差异的现剥榴莲——几个美女大口吞食榴莲的狠劲令人咋舌,服务员端来用浙江杨梅加工的杨梅气泡水和杨梅清酒,接着上了十几串招牌烧烤,有鸡软骨、鸡中翅、鸡胗鸡肝鸡心等,肉块中间夹了青椒片、菠萝片、苹果片等,不仅中和了烤肉的滋味,还有解腻作用。
冷菜上来。杨梅果冻相当漂亮,杨梅剥出核,将果肉放在料理盒底,浇上啫喱水进冰箱冷却,脱模后切块,晶莹剔透,颜值很高。柠檬煮杨梅也是甜口,先将杨梅扔进沸水里煮10几秒, 捞出后浸泡在事先调过味的柠檬汁里,低温浸渍 1小时入味。榴莲土豆泥沙拉、杨梅熟醉大头虾的技术含量不算高,但鲜杨梅与糖排小排的搭配很相宜。
汤品隆重上场。一砂锅草母鸡汤炖好后端上来,再继续加温。厨师拿着一大盘金枕榴莲进来,一块块拨入锅内,榴莲受热后果香款款升起,满屋子都是南国水果浓烈的香气。香气咸中带甜,榴莲与生俱来的那种刺激性气味被压下去了,香甜的气息散发后,营造起一种令人愉悦的就餐氛围。
斩块的带皮鸡肉也炖得到位,不柴不老,筷子一挟,骨肉分离,高温加持后的榴莲可以用汤勺挖来吃,软糯中更兼情意缠绵,味道不同凡响。每人喝了两小碗,浑身冒汗。
热菜来啦。咖喱榴莲酿油条,将榴莲与黑毛猪肉糜一起拌作馅料,塞进老油条里,切段油炸至脆,是上海男人喜欢的下酒菜,脆感分明,相当好吃。接下来是一道红艳艳的猫山王榴莲红烧肉,赤毛猪五花肉本身就烧得十分出色,皮糯肉酥,弹性适当,回味甜鲜;整块的猫山王榴莲果肉放在明火上先烤几下,至边缘焦糖化,再和榴莲果仁一起下锅与红烧肉周旋。整道菜不仅颜值惊艳,味道也是一流。我第一次吃榴莲的果仁,与一只橄榄差不多大小,据说维生素 A 十分丰富,去皮后软糯爽口,满口异香。
主食是杨梅寿司红龙卷,每人一贯,管饱。甜品两款,香芒布丁和白桃西米露,当然也要吃光,才对得起这场烈日灼心的水果秀。
隔壁房间突然响起爆破般的叫喊声,某金融机构 30 多位年轻人包场搞团建,一大锅榴莲鸡汤刚好掀开了盖子…… (文 / 沈嘉禄 插画 / 郑莉 责任编辑/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4年8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