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不同文化在这里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饮食文化尤其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对故乡吃食的记忆,聚集在这里,让那些本属于故土的味道在街头巷尾获得新生。新加坡的常住人口中多数是华人,华人餐馆、中华美食遍布大街小巷,每次我来到这儿,总有一种“回家吃饭”的错觉。
位于麦士威熟食中心的天天海南鸡饭每天都会早早打烊。
一家海南鸡饭售罄,食客们转“站”另一家。 国民美食海南鸡饭 上世纪30年代,伴随着下南洋的人口迁徙浪潮,海南人将本地的鸡饭团和白切文昌鸡带到了新加坡,两种本无牵连的食物在这个国家组合成了海南鸡饭。起初,他们挑着担子,一边放备好的鸡肉,一边放浸着鸡油的饭团,沿街叫卖。
经过一代又一代新加坡海南籍华人的努力,如今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海南鸡饭店。一盘鸡肉、一碗鸡油饭、几碟蘸料和一碗例汤,鸡肉香嫩,鸡皮脆弹,浸满鸡油的米饭香气四溢,每一口都让人欲罢不能。质量上乘的海南鸡饭,不仅鸡要好,饭也很重要。将大米加椰浆和鸡油一起蒸熟,一匙儿带着鸡汤淡淡咸鲜味的鸡油饭入口后,沉寂已久的味蕾仿佛被瞬间唤醒,有人曾感叹,即便没有其他菜品相配,也能空口吃上两大碗。很多海南鸡饭店都是门庭若市,宾客不绝,如果稍晚些去,可能会被告知“今日饭已售罄,请明日再来”。
海南鸡饭标配:鸡肉、一碗鸡油饭、几碟蘸料和一碗例汤。 肉骨茶就诞生在这里 肉骨茶是一种与新加坡华人有密切联系的当地特色美食。百多年前,来自福建、广东潮州一带的华人初到南洋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大部分人只能在码头、工厂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加之东南亚一带气候又偏炎热潮湿,导致他们的身体消耗极大。为了能够长时间维持体力,当时的华人逐渐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
进补之道——在市场上选购一些价格便宜的猪肋排,熬煮成汤,配上闽南、潮汕一带的茶叶、白米饭、油条等,就这样形成了最初的肉骨茶。
起初这只是一道平民小吃,一般只选用那些价廉的骨多肉少的猪肋骨,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骨茶也逐渐改良,商家会根据食客口味的变化来选择猪肋骨。如有一段时间流行用那种肥瘦相间的猪肋骨来做肉骨茶,因为食客比较喜欢带有一些肥肉的猪肋骨,觉得吃起来味道会更香。但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商家现在会选择瘦肉较多的猪肋骨。
此外,为了满足食客们的多种需求,商家在肉骨茶的配菜上也不断创新,有油条、面包等多种选择,丰俭由人,各取所爱。
这份肉骨茶选用瘦肉较多的猪肋骨来制作。
松发是新加坡有名的老字号肉骨茶店,曾六登米其林必比登推荐。肉骨茶配饭是传统吃法。 最具烟火气的沙嗲烤串 沙嗲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初到新加坡的华人,除了沿街售卖海南鸡饭、肉骨茶,也将福建饮食文化与东南亚饮食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华风味的沙嗲烤串。
起初,来自福建一带的华人时常身着背心、手执火葵扇、肩扛炭火烤架,出现在新加坡街角的咖啡厅、影院旁,将沙嗲烤串售卖给人们。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沙嗲烤串独有的炙烤香气始终飘荡在新加坡大街小巷上空。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沙嗲烤串早已走进新加坡的各个熟食中心和食阁,成为新加坡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在炭火中经历美拉德反应的沙嗲肉串。
Best Satay7&8 是老巴刹里著名的沙嗲烤串摊位。 现在的沙嗲烤串,人们通常用鸡肉、牛肉、羊肉和猪肉来制作,并搭配各种蘸酱。经过炭火的炙烤、熏制,沙嗲烤串油光四溢,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再配上特制的甜花生酱,肉香味、烟熏味和甜味交织在一起,俨然是新加坡又一个打开宾客食欲的秘密武器。
生活与食物的五味调和 偶尔会被身边计划去新加坡旅行的人问及,当地哪里的海南鸡饭、肉骨茶和沙嗲烤串正宗?这个问题曾一度让我陷入困惑之中,迟迟不能回答。因为在新加坡,不同店铺的海南鸡饭、肉骨茶和沙嗲烤串各具特色,在选料、酱料搭配以及制作方式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难以评价哪个好、哪个坏,更无法评价哪个更为正宗。
当年华人为了谋生来到新加坡,他们在这里固守故土滋味,也发展和创新了故土滋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早已与食物中的酸甜苦辣咸相互调和,由此造就了我们今天品尝到的千滋百味。在新加坡,其实可以不必执着于“正宗”二字,每一个店铺制作的食物都很“正宗”,这种“正宗”里蕴藏的是无数华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强大精神内核。如果可以在这里多停留几日,不妨多走几家店,多品味同一种食物的不同做法,多听听新加坡华人的故事。
(文 / 张晓博 图 / 刘成龙 责任编辑 / 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4年2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