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新庆 千变万化不离菜系之根

2024-09-02 14:30:49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8月刊  

  2014年,侯新庆从北京中国大饭店移师南京,京城的老饕们很是失落了一阵子。好在这十年间,交通日益便捷,高铁最快三四小时直达,不影响南北食客相聚在南京香格里拉酒店的江南灶,继续吃他的红烧肉、大煮干丝、软兜长鱼……


侯新庆
中国烹饪大师,中式高级烹调师,香格里拉集团区域中餐行政总厨,扬州大学旅游烹饪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虽然已经做到跨国酒店管理集团的高级职位,但侯新庆几十年来始终保持厨者本色,不离灶台。而无论是谈及菜品创新、技艺传承,还是调味理念,他认为都不能离开菜系的“根”——这个字经常出现在与他的交流中。“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鲜嫩爽滑而不失其味”,在侯新庆看来,这些特点就是淮扬菜的根,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这18个字,而其中深蕴两个重点——原料的讲究与炉灶功夫的讲究。

  “传承如何不守旧?创新如何不忘本?都要在有根基的基础上进行。”他认为,对烹饪之根的守护,对烹饪技艺的钻研,对鲜香调味的追求,这是当下及未来一代淮扬菜厨师的进取方向。

  与老一辈烹饪人相比,现代厨师的优势是掌握全球食材,侯新庆说可以将很多前所未见的元素加入淮扬菜中,因为“你不可能总是依赖传统方式完成工作”,所以传统的厨师需要增长见识,烹饪必须随着时代一起发展 ;而对于年轻厨师来说,则需要具备深厚的基本功,只有掌握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发展。

  侯新庆对于淮扬菜里的很多功夫菜都烂熟于心。如三套鸭,从内到外依次是鸽子、野鸭、家鸭,前期处理时需要将食材完整脱骨,这体现了淮扬菜高超的刀工 ;之后再经过七八小时的炖制,成就一道功夫炖汤。其用料考究,工艺烦琐,但滋味醇厚。

  侯新庆说这道汤就是一个创新原点,不拘菜系、不拘食材,均可以与其结合,“只要具备基本功,就可以考虑更多的搭配,更可以向各个方向发展”。如闽菜里的西施贝可以用三套鸭的汤来汆 ;松茸季的时候,可以将手撕松茸装入碗中,再用鸭汤来冲泡。

  侯新庆说制作高级的淮扬菜需要动脑子,“扬州家家户户都在卖炒软兜,你如何做出自己的品质和特色?”在他看来,制作者需要掌握、理解并更深入了解传统制作方法,通过各种烹饪手法将优质食材呈现给食客,“让更多食客了解到原来美食并不简单,淮扬菜也不是大煮干丝、炒虾仁、狮子头这些菜所能概括得了的。”目前他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是挖掘那些已经近于失传的传统菜式,如“金陵三叉”——叉烤鸭、叉烤鱼和烤肉方,如鱼头佛跳墙,但仍处于研发阶段。

  每一个菜系在传承过程中,年轻 一代的厨师总会先 模仿、借鉴,再创新,最后超越。侯新庆对于“模仿”并不反对,但他说“我们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最终还是需 要自己思考 ”。从学徒时起,侯新庆就非常看重学习,经常到新华书店去阅读烹饪方面的书籍,他到现在仍记得当年一本书上记载的白沙豆 腐的做 法。这种阅读的习惯保持至今,就在采访当天,他乘坐高铁时还随身携带了一本书。“做到老学到老。学到的知识都属于自己。”




从上至下依次为三套鸭、红烧肉、软兜长鱼。

  侯新庆说,无论你是开餐厅的还是从事厨师工作的,无论是做炒锅还是做切配,都需要有好学上进的品质。他经常劝年轻厨师多读书。

  作为一位有很多拥趸的烹饪大师,侯新庆认为菜式的成功与否离不开食客群体的欣赏。多年前,一位从事食品加工行业的顾客在吃过他做的红烧肉后赞不绝口,表示这道菜“美拉德的反应很好”。他第一次从顾客口中知道了“美拉德反应”这个词。

  侯新庆说,淮扬菜的调味原则之一就是糖与酱油的搭配要保持咸甜度的平衡。这道红烧肉,他从北京做到南京,味道不变,始终广受欢迎,就是因为酱油与糖的配比妙到毫巅,鲜咸香合一,让人食后难忘。

  “淮扬菜中有很多河鲜、江鲜,如刀鱼、 鱼,酱油几乎必不可少,不仅要以其调颜色,还需要调鲜和咸。”侯新庆随口就举出很多例子,阳春面、烫干丝要取酱油之鲜 ;干拌面在扬州很多小店有售,酱油都是店里自己调的,配方家家不同。对于家乐头抽鲜上鲜酱油,侯新庆表示,其鲜香、酱香、咸香均衡适度,不会过分强调某一特质,但又不过于寡淡,口味平衡得很好,非常适合厨师以其为基础进行更加复杂的调味,赋予菜品更适宜的色、香、味,“酱油的艺术其实就是平衡的艺术”。(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石叶馨)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本文节选2024年8期《中国烹饪》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