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祥 从传统中催生出新的解读就是创新

2024-05-29 10:54:42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5月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毫无疑问,董振祥是这个时代中餐厨师的偶像,正如他的师父——国宝级烹饪大师王义均是他那一代人的偶像一样。


董振祥 中国烹饪大师,
大董餐饮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烹饪界日常都喜欢称呼董振祥的另一个名字:“大董”,既指身高,更指实力。2000年初,他把中国的诗词歌赋、绘画以及当代的色彩原理与中国传统烹饪相结合,

  做四季菜,做二十四节气菜,并最终命名为“大董中国意境菜”,这是董振祥的个人“品牌”,而“意境菜”这一风格流派也成为他献给这个时代中国烹饪的一份礼物。

  从以“酥不腻”烤鸭名噪京城的传统鲁菜名厨,到以前瞻性的创新引领中餐潮流,大董走出了一条标准的传承创新之路。而如何从传承到创新?他说 :“从传承到驾轻就熟、熟能生巧,这个过程中能催生出来更加机敏的动作,对事物有更新的认识,对技艺有更高的提升,对传统烹饪有更新的理解,催生出来我们新的解读,这就是创新。”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源于山东的北京鲁菜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风味表达,成为“京鲁菜”。大董认为,这也是中餐近几年的趋势——在不断地相互交融中,原本的菜系风味会更加丰富。“地方风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人的交流带来思想的变化、意识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烹饪的变化,在食物方面的变化则是越来越

  复杂、越来越丰富。”大董多次提及“丰富”这个词,他认为,地方风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交流越深越广泛,就越会让传统的风味呈现出多样性。

  “但风味不会在某个时间点突然发生很大转变,只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变化,其基本特性仍然保持得比较完整。”如鲁菜,其风味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咸鲜为主,但在咸鲜味的基础上却可以变化出多种味道,仅以汤味为例,便有清鲜的汤、浓郁的汤、浓厚的汤、清新的汤……鲁菜中的咸,来源于盐与酱油。鲁菜中有很多用内脏制作的名菜,如九转大肠、爆双脆、炒腰花、炒肝尖等,需要体现酱油的提味、上色作用。大董说时间是风味里特别重要的概念,“作为中餐非常有代表性的调味品,酱油这样的发酵类食品与空间环境、温度、日照、阳光、温度、湿度等有着密切关系,综合来看,就北方人的口味需求,对酱油的品质比较看重酱香与黄豆的脂香味。”在采访中,大董现场制作了一道创意菜——鲜花椒炝加拿大蚌,他解释道 :“家乐头抽鲜上鲜酱油具有鲜味柔和的特点,用于烹制海鲜,着味恰当,且海鲜的鲜甜与这种鲜香能够相互映衬。”在大董看来,家乐头抽鲜上鲜酱油自然发酵带来的酱香味和鲜味,令鲁菜的风味具加醇厚、饱满。


鲜花椒炝加拿大蚌
 

  王义均与大董之间,是名师与高徒,大董同样也带出了一批在业内颇有影响力的名厨弟子。2019年,大董美食学院成立,以传统师门传承与现代企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人才,使之符合企业品牌的发展需求。

  谈及不同时代对厨师的要求,大董深有感悟。他表示,传统厨师对徒弟的要求一般是勤奋、刻苦、聪明,如今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型的、开放的社会,要着眼于世界舞台,在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不能把满足简单的口腹之欲作为我们的标准”。他认为当下的中国烹饪对中国厨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要具有科学的分析能力,厨师不仅要能做出好吃的精致的食物,还要懂得如何更安全、卫生地使用原材料,使之符合健康理念 ;二是要有艺术修养,当代人对食物除了温饱之外,还具有精神上的审美需求 ;三是要有工匠精神,厨师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知识、学识,但要想做得更好,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炼,在岗位上就表达为执着。

  一句话总结——懂科学、有艺术修养的工匠型烹饪人才,打通烹饪技术、艺术与科学,正是放之四海皆有竞争力的厨师。(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文节选2024年5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