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代表性的闽菜是什么?
如果做街头采访,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答案会是“佛跳墙”。
国家级非遗项目“佛跳墙”的代表性传承人、福建聚春园佛跳墙第七代传人罗世伟说,制作这道“闽菜里的状元”,一定要有工匠精神,因为其中很多食材的预处理需要手工制作,也不能大量生产,非常讲究烹调方式与火候。
罗世伟
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级非遗技艺项目“佛跳墙”代表性传承人、聚春园佛跳墙第七代传人。
这位从厨半个多世纪的闽菜大师,掌握上千道传统闽菜的制作方法,堪称一本行走的闽菜大全。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78年福州市饮食公司办的一个厨师培训班,在这里,本已具备一定基础的罗世伟又经多位名厨、老师傅的悉心教导、口传心授,加之个人苦练技艺,熟练掌握了这些传统菜的烹饪技法与诀窍。
从传统中来,但罗世伟从不拘泥于传统,2010年,他带领团队制定了《佛跳墙量化标准》,将这道名菜在工艺、原料、配方等方面进行量化和规范,大大推动了传统闽菜的发展。他认为,传统厨师是以经验主义烹调,而现在则强调数字化、标准化,“从用手勺取调料到用秤来确定克数及比例,工具的革新、科技的发展,都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行业,这对厨师来说也是促进,大家都要跟上来”。
闽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素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称,其汤路广泛的特点在中国烹饪体系中独树一帜。罗世伟表示,闽菜讲究清淡淳雅的口味,与当下追求健康营养的需求非常契合,加上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福州饮食文化,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和产业规划,并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创“世界美食之都”,这些都是闽菜的利好消息。对于时下业界打出的“新闽菜”概念,罗世伟认为,新闽菜一方面是在溯源传统原料的基础上,把传统的闽菜挖出来 ;另一方面,则是借鉴其他菜系的原料与调料,将它们融入闽菜的技艺与调味体系中来。此外,他更看好新闽菜的市场前景,“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可以走出国门,尤其是东南亚一带,那里福建华侨众多,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不久前,在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总部举办的一场“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烹饪协会应邀参与筹备了研讨会当天的“中华文化·雅集”招待会,便是以闽菜为主体,融合我国各地风味特色元素,献上了一席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美食盛宴,博得出席活动的200余名国际宾客的高度评价。
早年在福州高级烹饪学校任教时,罗世伟就非常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一有机会就带着学生去乡间宴席实操,而今他虽已退休,不在烹饪一线工作,但门下弟子众多,经常进行技艺切磋。就在本次采访前,罗师门刚刚举办完今年的年会,主题便是“新闽菜”,弟子们做了30多道创新菜式,将传统与时尚相融,技艺与理念碰撞。罗世伟也做了一道改良的通心河鳗。这道菜是将鳗鱼切段,取出脊骨后过油,穿入葱段、香菇、冬笋条,以家乐头抽鲜上鲜酱油为主调味品烧制而成,采取分餐的形式,很适合宴席出品。
闽菜的调味特色鲜明,一是长于红糟,二是长于制汤,三是擅使用糖醋。这都离不开酱油的突出作用。罗世伟对酱油的特质比较看重三点 :颜色要适中,“很多高级闽菜比较清雅,所以酱油的颜色不能过重、过深”;味道要纯正,“闽菜多用河鲜、海鲜,酱油要突出鲜香的质感”;不能过咸,有一定的底味即可,否则再加入其他调味品会调味过度。在他看来,家乐头抽鲜上鲜酱油咸鲜甜平衡,既能凸显海鲜、河鲜本身的质感与鲜甜、清甜本味,又不抢味 ;而在糖醋菜肴方面,以家乐头抽为底味,加入适当比例的糖与醋,就能得到一份融合咸甜酸、颜色宜人的糖醋汁,烹制菜品事半功倍。
罗世伟学厨时做的第一道菜是传统闽菜荔枝肉,就是一道典型的糖醋口菜。这道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菜品造型精致,颜色亮丽,味道酸甜可口,非常考验厨师的综合能力。罗世伟认为,从刀工到调味再到火工,每一步都登峰造极,才能成就一盘“平平无奇”的荔枝肉。“当下很多年轻厨师在传承方面最急需的是练基本功,尤其是刀工、勺工,以及融合制汤——这是闽菜非常看重的一项技能,否则这些传统菜是无法真正传承下来的。”
但他同时表示,年轻厨师的学习能力较强,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涉猎范围广,“对新闽菜必将会起到助力作用”。(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节选2024年6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