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浩 亮点多多,晋菜的精髓要保留

2024-08-02 11:26:20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7月刊  

  山西面食 1000 多种,哪种最好吃得看个人口味,但说起最受欢迎的山西名菜,那必然是“过油肉”。这道菜既出没于寻常百姓餐桌,又上得高级宴席 ;既是一道菜,又可作为面食的浇头。作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过油肉技艺传承人,王云浩对其感触颇深,认为“它有山西人最熟悉的老味道”。


王云浩
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过油肉技艺传承人,山西梧桐公寓酒店副总经理。

  在他看来,过油肉虽然很家常,但在选料上并不含糊——上好的猪肉、当年的清水笋、野生的小木耳、红根的菠菜梗 ;刀工讲究,猪肉要切成均匀的“铜钱片”,保持外形统一;至于技法,更是强调“漏油不漏汁”,吃完后盘底留少许明油,以及星星点点的汁水,才是完美。

  三晋大地的过油肉有很多流派,在调味、配料等方面有大大小小的差异,更因为当下的融合创新,还出现了一些进阶版,如海参过油肉、莜面过油肉,但王云浩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要想做好这道菜,就得遵循最传统的烹饪技法。“很多年轻厨师做不好这道菜,就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法发生变化,他们没有品尝过传统的老味道。”吃过,见过,才能在原有的味型基础上进行变化。而他对传统老菜的情怀,是从厨30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对传统老菜的尊重的体现。

  科班出身,对于从事厨师来说有哪些先天的职业优势?王云浩说要 得 益于在学生时代有过三年的系统理论学习。他坦言,曾经自己也不重视理论学习,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意识到,处处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技法、刀工、调味原理、食材营养……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内化后再运用于实践,事半功倍,一直到今天做了总厨、在烹饪比赛上做评委也是如此。所以他希望年轻厨师,不管是不是科班的,都要重视理论学习,不要因为觉得枯燥而忽视。

  从烹饪实操的角度来看,王云浩认为,面食尤其是杂粮,与酱油是绝配。“炒杂粮时要急火快炒,但盐需要一定的融化时间,如果没有液体作为介质,容易导致调味不均匀,且过多翻炒会破坏食材的完整性,所以不如直接使用酱油更方便,不仅上色、调味均匀,且酱香味浓,锅气十足。”在他看来,家乐头抽鲜上鲜酱油的稳定性很强,不会出现沉淀变色的情况,而在烹炒面食时,往往需要用到较多的油,当酱油与油相结合,成菜颜色饱满、油润红亮,非常出“色”,这也是王云浩看重的家乐头抽鲜上鲜酱油的特质之一。

  山西历史悠久,处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王云浩认为,传统的山西菜重油重色,讲究原汁原味,而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在不断推陈出新。对于这一菜系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他强调道 :“很多人要意识到,社会和历史都是向前进的,有些趋势不可抗拒。”但这不代表传统的东西就不合时宜了,相反,地域特色会成为一个有力抓手。“山西自古以来就是面食大省、小杂粮‘王国’。”王云浩说。

  莜面、荞面、藜麦、小米、高粱……山西杂粮不仅品种多,而且质优,加之深厚的饮食文化,演变出丰富的面食制法。现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低脂肪,低热量,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的杂粮受到各类消费群体的欢迎,而特色、健康、营养的杂粮美食,正是山西菜在众多菜系中独树一帜的招牌,他认为“山西菜的名气会越来越大”。

  此外,山西有很多小众地域美食,如太原的头脑、临汾的油粉饭,王云浩说,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人略为保守,菜系内部的融合要强于外部的融合,需要有人来把它们挖掘出来,广泛地宣传出去,让更多其他省份的消费者知道并了解,“这得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从业者共同努力”。

  对于“融合”与“创新”,王云浩持开放但谨慎的态度,说了几个不要——不要走偏、不要浮躁、不要丢掉好的东西,“其他菜系的确有很多好的元素,但不能一股脑地往山西菜上加”。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他希望,大家都能慢慢地沉淀下来,冷静地去做一些事,而不是盲目地扩张,“如果传统的东西融合不好就不要硬去融合,而是保留原来的精髓”。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4年7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