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文化

南京皮肚面

2024-06-26 10:25:41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4年6月刊  

  皮肚面,乍听之下老高还以为是“肚皮面”,正疑惑这究竟是什么的时候,老板拿出一块炸过的猪皮,笑着说,这就是“皮肚”。

  老高恍然大悟,南京叫“皮肚”,有些地方直接叫炸猪皮,老高的老家则有个很特色的名称,福建话发音念起来像“bon pei”,“pei”就是皮,“bon”则是物体受热膨胀的意思,换句话说,“bonpei”就是“受热膨胀的猪皮”。

  小时候老高并不喜欢吃皮肚,可能是因为质量问题,皮肚软塌塌的没有口感,不过老高的父亲老老高却是皮肚的忠实拥护者,家母只要煮汤,老老高就会剪几片皮肚放进去一起煮。

  南京的面,从做法来说分为三大类,首先是老卤面;其次是小煮面;最后是干挑,“挑”这个字画面感非常生动,上下起落,相较之下“拌”就有点呆板。

  老卤面,顾名思义,关键是老卤。说是“老”其实并不太老,它的做法类似于川菜的复合酱油,把香料、生抽、老抽放在一锅里熬煮,再加上冰糖、黑糖,完成品就是老卤面风味的来源。来两勺老卤,再加上大骨高汤,老卤面的汤头就算完成。

  小煮面则是另一种风格。两口锅左右开弓,一口烧汤料,另一口煮面,最后两锅倒进一个大碗里,上桌。小煮面也叫皮肚面,因为小煮面几乎都加皮肚,此外还有小排、腰花、猪肝、香肠、熏鱼、鳝鱼……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食量大的话来一碗全家福,山珍海错无所不包。

  这些料里,让人咋舌的还有一块尺寸惊人的“大肉”,足足有两厘米厚,长度与宽度足够铺满一个大海碗。老高不由得怀疑,是不是因为尺寸巨大才叫“大肉”?火候到家的大肉肥膘软烂,恰好在将化未化之间,筷子夹起来也不会折断,入口咀嚼毫不费劲,口感极为惊艳。

  虽然老卤面与小煮面的烹调方法不同,但是浇头几乎一模一样,除了两个差异:小煮面没有牛肉浇头但是老卤面有;老卤面不带辣,但小煮面可以加辣油。

  说到南京面条的口感,南京人特有的形容词是“呛”。面条呛一点,意思就是面条硬一点。

  这种硬跟弹性无关,就是直截了当的硬,也不是苏州面那种外软内带硬芯的硬,是从里到外口感一致、没得商量的硬。特别是干挑面之硬,必须得带汤,不带汤吃起来太辛苦。

  印象里有一种面跟南京小煮面非常相似,做法几乎一模一样,就是杭州的宁式大面。不论是清朝末年的奎元馆,还是近代的平乐、慧娟等面馆,卖的湖羊面、目鱼面、片儿川、火腿老鸭面等,在做法上都是两口锅,一口烧汤,一口煮面,最后两锅倒进一个碗里,上桌。杭州面馆把这一类面称为“宁式大面”,“宁”指的就是“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这两碗面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靖康之变,徽宗、钦宗先后被金国俘虏,之后宋室南迁,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随宋高宗一起南渡的达官贵人、富商士绅初始停留在扬州、镇江、江宁一带,没多久就继续向南迁到临安(今杭州)等地,甚至远达福建、广东。于是这一碗小煮面就从河南老家来到南京,又从南京传到杭州。

  这碗小煮面确实凶残,分量大,油大,配料全是硬货。杭州的宁式大面也毫不逊色,当年老高在主持一次中国面食田野调查时,曾经在苏州一上午吃了四碗面若无其事,过两天在杭州,两碗宁式大面还没吃完,就飞奔寻找健胃消食片,在美食圈传为笑谈。(文 / 高文麒 插画 / 郑莉  责任编辑/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4年6期《中国烹饪》杂志欲
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