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亦时髦

2025-01-15 16:06:26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5年1月刊  

宫廷“饭包”飞入寻常餐桌

甄建军
中国烹饪大师
北京京华楼饭庄技术总监
京味斋技术总顾问

  宫廷菜有道“饭包”,也就是东北饭包,源自满族人的一种吃食。相传努尔哈赤带兵打仗时,曾路过一户农家,主妇用生菜叶子包上刚做好的米饭,拌上大酱和葱花,让士兵带在路上吃,这种方便又美味的吃法逐渐在军中流传开来。十几年前,我的师父王希富先生教给我这道菜,他说以前清朝宫廷里过年会吃饭包,是对先祖和家乡的记忆。

  过去民间传统的饭包一般是鸡蛋炒饭,顶多放点肉丁,用白菜叶包起来吃。宫廷菜中的饭包是非常讲究的。选用抱心的大白菜,取金黄的白菜心,叶片是窝起来的,嫩嫩的;将清酱肉、冬菇、冬笋、虾干、海参切丁,与鸡蛋一同炒米饭,鸡蛋炒成桂花状;吃的时候,用白菜叶包起炒香的饭,白菜的清甜脆嫩包裹着馥郁鲜香的炒饭,别提多好吃了。


甄建军制作的宫廷版“饭包”

  现在做这道菜,可以根据餐厅定位、客人需求变换食材,丰俭由人。我做的这道饭包改用玻璃生菜,口感好,装盘精致。选用清酱肉、冬菇、冬笋、干贝松、虾干、海参和上好的东北大米,用宫廷菜做法,围盘中间放腌黄瓜,可以搭配饭包食用。

  宫廷菜“饭包”不仅是一种美食,也体现了宫廷菜的历史人文变迁,承载着人们从东北到京城的生活记忆、智慧和创造力。



湘东年味的精致版本


周亚男 

北京京湘玉创始人
 

  湖南醴陵地区过年,腊肉和伏鱼是必吃的,那是我们小时候的年味记忆。每年入冬,腊肉和伏鱼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伏鱼其实是腌鱼,“伏”是醴陵地区的方言,就是腌的意思。

  制作伏鱼,一定要用生长在我们南方黄泥巴池塘里的草鱼,鱼鳞和鱼身都是黄颜色的。将草鱼从池塘里捞出,宰杀治净,晾干,用盐腌制3天左右,再烟熏,使其香味入肉;熏好的鱼肉斩块,用八角、桂皮碾成粉,加上红曲米、辣椒面和高度白酒拌匀,码放入瓷坛中,加盖密封。过去我们会在坛口加水,达到密封效果,也可保证坛内湿度;现在生活好了,会用茶油或菜籽油,密封效果更好,还会赋予伏鱼茶油或菜籽油的香味。一般腌制30来天,可以保存几个月。食用时,将腌好的伏鱼淋上茶油,放几粒豆豉,入锅蒸熟就可以了。


湖南腊肉及盛器在进入城市后都更显精致

  湖南腊肉及盛器在进入城市后都更显精致湖南醴陵、茶陵、炎陵、浏阳、株洲、长沙、湘潭以及江西萍乡、莲花一带都有吃伏鱼的传统,还可以同样的方法制作伏鸡。

  我们餐厅以后也会考虑在菜单中加入伏鱼,但从健康、口味角度会做一些调整。如同现在很多餐厅会降低腊肉的烟熏味,不像以前那种黑乎乎的,而是会更倾向于金黄色。对于伏鱼,要降低咸度、辣度,减少红曲米和酒的用量,红曲米降到三分之一,弱化其味道,更柔和一点,以适应现代人口味。

  
传承与变革是土菜“上桌”的方向


兰希 

兰西西砂锅菜创始人

  土菜在当下的餐饮市场受到一部分人关注,因为这种凸显匠心的手艺传承相较其他菜品更有特色,大部分都是很有烟火气的餐饮形式。砂锅菜在我老家四川射洪已有上百年历史了,而当我们把射洪砂锅开到北京王府井,既要传承这种老手艺,也要有创新发展。

  砂锅菜要求道道菜新鲜现做。射洪砂锅不是普通川菜,需要用明火,把菜在火上炒制后还得在陶瓷锅里完成烹饪,这样做出来的菜会更入味、更有锅气,上桌就是沸腾的。我们不做预制菜,而是猛火现炒现煨,每一煲传递的都是温暖。


砂锅盛器经过改造更显年轻化。

  土菜在传承中,要适应当代人的口味。我们对餐具做了变化,用陶瓷锅做底座,用的不是那种古朴的黑色锅和土陶瓷,而是采用红黑搭配并加入彩色元素的锅,视觉上更年轻化。土菜往往重油重色,而我们的砂锅菜口味更清淡一些,既适合聚餐、日常宴请,也适合附近写字楼上班的白领天天来吃。

  此外,在摆盘上也要更注重出品效果。我们店是用明火烹饪,从火上取下来就要快速端到顾客餐桌,上桌不再点火,依然要呈现沸腾、滚烫的状态,这也算是对传统手艺的一种守护。时代在变,受众人群在变,在经营上我们既要不断完善,也要让食客了解这种美食的历史与传承。

  目前北京市场对我们这类砂锅菜还缺乏认知,大部分人以为砂锅只是煮与炖,不了解其烹饪形式和食材是多元化的。相信未来,随着饮食观念的改变,会有更多像我们这样坚持健康理念、明火烹饪的砂锅菜在全国各地涌现。



乡土菜要适应城市化需求


黄更生 
徽商故里厨师长

  2022年,黄山举办徽菜产业发展大会,把徽州地区传统的八大碗进行了品质提升,根据现在人们的口味喜好及消费水平,推出了新的徽州十八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黄山如今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而徽菜也是当地的一张旅游名片。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他们的需求是既要品尝到传统的原汁原味,又不能太脱离现代的饮食习惯,一些比较“极端”的乡土味道,如过酸、过辣、过奇的菜品,是需要做出调整改变的。

  在此想法下,徽州十八碗结合了传统徽菜,经由厨师团队精心设计、演变推出。徽菜传统的八大碗起源于元代,人们熟悉的臭鳜鱼、毛豆腐、红烧肉、四喜丸子、徽州一品锅,还有当地的蔬菜,如油冬青、黄山山笋等都包含在其中。其实八大碗并非徽州独有,许多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八大碗”,虽然各有不同,但都与当地的物产、食俗紧密相关。因为徽州地区大多处于丘陵地带,所以徽州版八大碗就地取材的菜品以山珍为主,荤菜的千变万化则总不离猪肉、鱼类等食材。


石耳形似耳,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石缝中,市场价格较高。

  而在新推出的十八碗中,我们加入了海鲜。本来徽州是没有海鲜的,是徽商踏出家门做生意,从沿海地区带回来的海鲜干货,再结合徽州当地的食材来制作。有一道菜叫作石耳扒鲍鱼,将石耳这道很名贵的山珍与鲍鱼结合起来,是非常好的待客菜肴。但是比较传统的石耳扒鲍鱼使用的是干鲍,这是受限于曾经的交通、储藏条件,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如今这些已经不是问题,我们在呈现这道菜时,就可以改换为鲜鲍,让口感产生变化。

  乡土菜如今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带来的是原乡味道,但在原汁原味之上,它还承担着联结乡村与城市、时代与潮流的意义,也要适应人们口味的发展和消费水准的变化。

(文 / 褚宏辚 王一宁 石叶馨 图 / 张洋  本文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 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5年1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