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对人们的胃口堪称大挑战,然而总有一些美味,能在这冬风凛凛中逆流而上,被人们青睐。这些“冬季宠儿”有哪些?是什么特点让它们在这个季节备受瞩目?而什么别出心裁的“招数”,让餐厅吸引来了客流,避免让气候严冬成为行业严冬?
冬日的烟火气,不仅在热腾腾的桌子上,也在餐厅内外的巧思里。
钟柏芳
中国烹饪大师,广州人
打边炉,老广人过冬第一餐
老广人的传统是秋冬季吃打边炉,热气腾腾的一锅,加之食材丰富,让人食欲满满。传统的打边炉锅底是清汤,配些虫草、菌子,或者加入可用于饮食的中药材,也有人会放鱼骨、蛇骨、虾头等来提鲜,所以仅是清汤就足够鲜美,可以直接盛出来慢喝,第二口再烫肉、烫菜,配上醇香的蘸料,吃得满嘴鲜香。
打边炉的食材多以生猛海鲜为主,基本是“见火就熟”的,因此利润也高。冬天,广东人吃羊肉比较多,一般以湛江羊为主,湛江出产的雷州山羊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肉鲜嫩多汁、味道不腥膻。
加了黑鬃鹅、黑松露等食材的新潮打边炉。
方便涮食的刀工设计。(图 / 孙阳)
与传统打边炉相比,创新的打边炉多在汤底和配菜上下功夫:一是增加特色,如搭配广东传统菜支竹(腐竹)羊腩煲,焖在一起一同上桌,羊皮软糯,支竹包汁,肉香浓郁,尤其适合冬季暖胃;“霸王别姬”是以甲鱼和鸡组合,传统版本是炖好后再上桌,现在是将鸡肉脱骨,鸡骨架做汤底,鸡肉切片再造型;二是会将配菜做得更精致,如鱼片做成鱼雕、牛肉片和羊肉卷做成玩具公仔等模样,更具观赏性和趣味性,让消费者感觉花与过去同样的钱,但能吃得更多、更好、更享受。
与冬日“热食”打边炉的主流消费不同,砂锅粥和啫啫煲则显得略有逊色。在广东当地,砂锅粥多是大排档、夜宵店的主打,啫啫煲是年轻人喜欢的,口味越来越多元,也在今年开始强势发力,新增了很多品牌,但是它对食材的要求很高,脏器等生鲜食材一旦品控不佳,口感便要大打折扣了。
章国荣
江苏省东台市南梁文化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出身厨师世家,江苏人
东台的冬天是甜的
民间谚语“冬至进补,开春打虎”,江苏东台人喜欢从冬至第一天,也就是“一九”开始到“九九”结束,在这81天中充分进补,常吃的有板油煨红枣、肚肺汤、煨老母鸡汤等。
南瓜是东台人冬日里必不可少的食材,当地有“冬吃南瓜头不昏”的说法,人们多用其与酒酿、五花肉等同烹。东台人还离不开 “百合头青菜”,这是当地的特产,其叶片短而圆,多达三四十片。整棵青菜切去绿叶,形如一颗硕大的百合,因此又名“短腿百合头青菜”。由于它叶络少而嫩,叶片厚而肥,玉梗翠绿,烧煮易烂,汤清而白,因而得到了“腊月青菜赛羊肉”的美名,尤其是经过霜打的百合头青菜,简单一炒就是极致的美味。如果再配上一小碟虾油大椒酱(以虾油和红辣椒酱调制而成),刺激的滋味在口中释放,一会儿工夫,就能额头见汗,通体舒泰,配着米饭能吃好几碗。传统东台菜有一道“金钩万年青”,记得刚学徒时,师父陈朋山老先生就教过我详细做法:一颗百合头青菜只选中间的菜心部分,一头削尖并打上十字花刀;用猪油将菜心滑至翠绿,再用开水冲去油腻,用鸡清汤加泡好的开洋略微烩至入味,出锅即可。这道菜往往是宴席进入尾声时上桌,清淡爽口,大有清口消食的作用。青菜烧牛肉也是东台人的心头好,传统做法是锅中入油烧热,下大椒酱煸出红油,放水牛肉片、菜心,加盐调味,翻匀后略焖,出锅前淋入少许香油增香,出锅即可。
过去东台老茶馆的高档宴席中有一道“八宝酿雪梨”,特点是口味清甜,香味扑鼻。制法是将雪梨顶盖用刀刻成锯齿形,去梨核;将薏仁、芡实、莲子泡水上笼蒸熟,红枣去核切丁,核桃仁切丁,枸杞、陈皮、党参分别用水泡软,陈皮、党参切成末;以上材料按一定配比酿入雪梨中,最后放冰糖、桂花,盖上梨盖,上笼蒸 1小时即可食用。此菜做法并不复杂,但工艺烦琐,在本地大多数餐馆中看不到了,甚至已鲜为人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口味偏好,或许某些老味道的消失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有些经典味道是不应该被抛弃的,就像这道八宝酿雪梨,需要传承,或者适度地改良和创新,让它更具流传的价值。
常小宾
云南昆明鸿文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云南彝族人
全羊汤、坨坨肉、转转酒彝族人的冬味很豪放
云南彝族支系众多,每个支系的饮食习惯都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彝族人最喜欢吃炖煮类的菜肴,特别钟爱羊牛肉,其次是猪肉、鸡肉等。
有些彝族人不吃马肉,因为自古马对他们来说就是生活的依靠和伙伴,所以至今吃马肉也是禁忌,这是他们独特的饮食风俗。
大部分彝族人生活在山上,高寒山区的古老作物之一荞麦就是彝族人的主食来源,也是他们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荞麦分为苦荞和甜荞,彝族人多数喜欢苦荞,因其独特的口感,在饮食进化史中,就诞生了一个叫“苦荞粑粑蘸蜂蜜”的小吃。在小吃分类中,彝族人也喜欢臭豆腐米线,或者用当地的老鸡煮米线,后者是他们最喜欢吃的。
彝家坨坨肉久负盛名,咬一口下去满嘴肉香。
彝族先民最早是用火塘形式生活,类似于丽江的“火塘文化”,一户人家在正屋的中间搞一个火塘来取暖、炖煮食物,一家人围着这个火炉边烤火边吃饭。彝族人的饮食很杂,没有特别强调冬季一定要吃什么,只能说更喜欢吃清炖羊肉,清炖整只羊的羊杂、羊头、羊蹄、羊血等,全部一锅炖,香气十足,仅用一点葱、姜、盐调味,不需要添加其他调味料;但是搭配的蘸水很有讲究,选用丘北辣椒或是线椒,用炭火烤焦,然后揉碎,加花椒面、盐调匀即可。
彝族人吃肉以膘肥厚大为体面,如坨坨肉就是代表之一。其以猪肉为主料,加一点葱、姜、草果、八角,用清水煮熟之后改刀切成块,就是一坨坨的样子,做法也不复杂,讲究吃原始的味道,同样也是靠蘸水来调味。其次就是腊肉,腌制的猪肠、猪肚、猪头等,都是彝族人爱吃的腌腊食物。彝族有句谚语,“没有酒说话没精神,没有坨坨肉不像招待客人”。关于喝酒,还有一个饮食习俗是喜欢“喝转转酒”——三五个人围着火塘,倒一碗酒或者一杯酒,不是每人一杯子,而是只倒一杯,每人一口转着喝。
(文 / 孙阳 石叶馨 责任编辑 / 王者嵩)
本文节选2024年12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