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才会赢”

2025-01-16 09:55:33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5年1月  

  福建人的口味,有地理带来的山海融合,亦常自称“敢为天下鲜”,很有一番“爱吃才会赢”的豪情。

  闽地丰富多元的自然风貌,衍生出不同区域的本土风味。每到过年,福建可能也是全中国最忙碌的省份,八闽大地,烟火升腾起各种 “土菜”的超级竞赛,浓烈奔放,各有情趣,也各具情怀。


 闽南薄饼极具地方特色

团圆与太平:福州的“坊巷”年味

  “母亲在过年前,就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作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节!”

  即使已经年过八旬,冰心在《漫谈过年》里写到福州的“年食”时,似乎又变回了那个贪嘴的小女孩。从小在福州三坊七巷间长大的冰心,写过许多回忆故乡的文章,“含吃量”很高,也成为早年间记录闽地诸多民俗和“年食”的生动文献。

  福建人过年讲究颇多。福州人称除夕夜叫“三十暝哺”,老话说“好囝不赚卅暝哺”,意思是好后生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不管在哪里,都要回来吃上团圆饭。

  这一天,按福州旧时风俗,要蒸好米饭贮在盘或碗中供于案前,谓之“供晦饭”或“供岁饭”,也就是俗称的“隔年饭”。

  早年,老福州人正月初一的早餐必吃“太平面”,这碗面中除了线面,经常还有鸡肉和鸭蛋,在福州话谐音中,“鸡”音似“系”“羁”,鸭蛋音似“压乱”“压浪”,有一种亲情的隐隐牵挂和对新岁平安的祈求。

  在被誉为“中国鱼丸之都”的福州,鱼丸是这里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本命”小吃。汪曾祺在 《一食一味》中说 :“福建人食不厌精,福州尤其如此。鱼丸、肉丸、牛肉丸皆圆润如小桂圆,不是用刀斩剁,而是经过反复捶打,如泥制成,入口即化,既细腻又富有弹性。”

  鱼者,年年有余 ;丸者,圆满如意。如果说鱼丸是福州年味中象征团圆的符号,“无燕不成年”更是福州年味的点睛之笔——在福州的年夜饭里,汇集了肉燕、鸭蛋、蔬菜、海鲜等共同煮制的菜就叫“什锦太平燕”,它是一份“高潮菜”,只有这碗太平燕端上来,一桌的年夜饭才算圆满。


福州被称为“中国鱼丸之都”,鱼丸是当地人的“本命”小吃。

  肉燕正是坊间形容的那种“肉包肉”,包肉馅的皮是精选猪腿部瘦肉去筋,用木棒一锤锤敲打成肉茸后,调入上等甘薯粉拌匀精制而成。上世纪30年代郁达夫入闽任职,对此倍觉新奇,“打从大街小巷走过,看见好些店家,都有一个大砧头摆在店中,一位壮强的男子,拿了木椎,只在对着砧上的一大块猪肉,一下一下死劲地敲……后来向福州的朋友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制肉燕的原料了。”

海鲜和“海丝”:闽南年食的微言大义

  对于内陆城市的人们来说,闽南地区的年食中有一样必然令他们心驰神往,那便是海鲜。闽南人的年夜饭餐桌,就是一场微缩版的龙宫开会。有人打趣说,在闽南过年,火锅滚开以后的声音也和其他地方不同,你听——灞波儿奔奔波儿灞灞波儿奔奔波儿灞 ……

  除了火锅,深谙海鲜性格特质的闽南人,也擅长在年菜里融入海鲜的“土味”做法。南宋泉州籍文人、士大夫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一道“山海兜”,是将山珍中的嫩笋和海鲜组合,包入绿豆粉皮中而成“兜”。

  在闽南民间,“兜”有“兜金兜银”的美好寓意。很多人都知道海蛎煎,但过年时,闽南人围炉还爱吃“蠔仔兜”,就是把海蛎拌上地瓜粉,温火煮熟,装碗冷却切成块状来涮火锅,所谓“年夜吃蠔兜,好人来相交”,出外做生意,求的正是交到好人,一起发财。


闽南传统海蛎煎

  春饼,闽台一带称薄饼、润饼,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和“三月节”,闽南家家户户有吃薄饼的习惯。“春到人间一卷之”,闽南的薄饼别看只是这么一卷,其中的馅料无比丰富——猪肉丁、冬笋、豌豆、豆芽、豆干、虾仁、胡萝卜、海蛎等不一而足,还要搭配海苔、花生酥、油酥扁鱼干、甜酱等作料。

  林语堂是地道的闽南人,尤好薄饼这一口。他的女儿林太乙曾在《林语堂传》中描述全家人馋嘴吃薄饼的情状,因为经常包进太多料,很多时候还没开吃皮就破了,弄得浑身都是菜肴的汁液,颇得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之幽默自然的意趣。

  闽南的年夜饭里,其实还藏着一段“海丝味觉小史”,主角之一便是沙茶酱。厦门人将年夜饭称为 “围炉”,在“围炉”的菜单上,少不了一道沙茶主题的硬菜,而且,在厦门,沙茶酱可以炒一切,也可以煮一切。

  按理说,沙茶酱辛辣香浓,不应该出现在以小清新闻名的厦门餐桌上。其实,沙茶是印尼文“SATE”的译音,这种用多种香料混合的酱,由南洋华侨经“ 海上丝绸之路”传入闽南,竟造就了厦门饮食的“扛把子”,沙茶面便是厦门人引以为傲的国民小吃之一。这种异域风情的味道,反向融入闽南,顽强地留存了闽南人曾经波澜壮阔的海丝往事。

以时间沉淀“风”情:闽地年货的烟火味

  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闽地的年货里也总是藏着家乡的温度。在以小吃闻名的福建沙县,板鸭便是刻在沙县人儿时回忆里的独特风味。在当地,板鸭也带上了过年的“滤镜”,一旦它们出现,年就近了。

  宋朝名相李纲谪居沙县时,曾赞誉沙县板鸭为禽肉上品,无意中为其“带货 ”至今。除了沙县,闽北人也擅长制作板鸭,尤其是建瓯一带,每到岁末年至,家家户户都会撑起竹竿来晾晒鸭子,场景相当壮观。建瓯板鸭不仅是当地百姓的必备年货,而且名扬四海,与南京板鸭、四川建昌板鸭、江西南安板鸭并称“中国四大板鸭”。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沙茶酱成就了厦门的特色味道,此为沙茶三宝。

  板鸭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制作,鸭子必须是在田野溪流中放养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鸭”,当地人称其为“田鸭姆”。由于板鸭是自然风干的,对天气把握至关重要,所以当地人一看到刮霜风的苗头,就要赶紧挑出适合的鸭子进行加工,霜风起,挂在有风的地方吹干,到鸭脖子骨节露出时,便大功告成。这时的板鸭,肉紧闽地年货少不了板鸭。


闽地年货少不了板鸭。

  实而不僵硬,有一种特殊的“风”味。在福建南平,担当过年硬菜大任的则是鹅。在常年云雾缭绕的武夷山岚谷,便有“无鹅不成席”之说,位列福建十大名菜之一的武夷熏鹅就出自这里。相传武夷熏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渔民捕获野鹅,以最“古朴”的方式腌制、烤制、悬挂晾干,由“风”和“烟”共同锻造出这款经年流传的本土美味。

  如今,武夷熏鹅制作依然精细讲究,经由老姜、辣椒干、桂皮、八角等制成的白卤水浸润大白鹅,晾干腌制后放入熏架中熏制,待到黄烟飘出时,淋入白酒酿。出炉时,酥嫩的鹅肉中带着一股恰到好处的烟香,连武夷的山水,也不禁要为之一醉了。

(文、图 / 许晓春 责任编辑 / 石叶馨)

 

本文节选2025年1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