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黄菜:独属于东北的香甜记忆

2025-04-03 11:47:11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5年3月  


 

郑树国 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厨家·滨江官膳 传统厨艺”代表性传承人,哈尔滨老厨家第四代传人
 

  酥黄菜是哈尔滨家喻户晓的一道传统菜,流行于东北地区,以松软酥香、味道甜美著称,我们小时候过年过节时都盼着这道菜。如今吃到酥黄菜,就想起一家人团聚喜庆的场景。在传统宴席中,酥黄菜常作为压桌甜菜,而它其实源自一次宴席中的失误。

  当年哈尔滨道台府接待宾客与外边的酒楼、饭庄不一样,要根据官员品级提供不同档次的宴席。有一次,道台府宴请官员时,最后一道甜菜叫“一品清廉”,就是我们熟知的冰糖莲子羹。在即将上桌之时,厨房伙计不慎将一块生肉掉到汤锅里,莲子羹上不了,宣布报废,怎么补救呢?

  那时道台府的膳长是我的曾祖父郑兴文,他看到面点师傅在做满族点心沙琪玛,正在擀面皮,就吩咐徒弟拿些过来,切成菱形块,油炸后用拔丝的技法挂糖浆,随后他又准备些干果碎和冰糖碎撒在上面,并灵机一动取名为“冰花白果”。一道色彩缤纷的甜菜匆忙上阵,在座官员们都没吃过,只觉得香甜酥软,非常新颖,纷纷赞赏。从此,冰花白果成了道台府招牌甜菜之一。

  曾祖父在1907年来哈尔滨之前,已是京城名厨,对于菜品定位见解独到。他觉得既然此菜叫“冰花白果”,就该以白果为主,便减少其中的面粉成分,使其与点心的制作有更明确的区分,成为一道菜肴。这里的白果指的是鸡蛋,过去对鸡蛋的称谓都比较隐晦,菜名里绝不能出现“蛋”字。

  1922年,曾祖父与他的儿子郑义林,也就是我祖父,在哈尔滨的中国十道街开设“老厨家”时,又将这道菜二次改良。因为民间饭馆要考虑经营成本,不用像官府菜那么繁复,投料尽量不要太重,于是他们把山珍野果、冰糖碎去掉了,只挂浆,相当于拔丝鸡蛋,就成了“酥白果”。从此,“酥白果”便在哈尔滨乃至东北地区流行起来,到20世纪60年代更名为“酥黄菜”。所以说,“酥黄菜”是一道地道的东北菜,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道地道的哈尔滨菜。

  这道菜非常受哈尔滨老百姓熟悉和喜爱,但因其做起来耗时费力,考验厨师功力,又卖不上价,很多饭店不太愿意做,近年来更是已经很边缘化了。但我们老厨家作为哈尔滨美食地标,想尽量恢复人们味觉记忆中的菜,所以将酥黄菜重新纳入菜谱中。实践证明,这道菜很受欢迎,美食家蔡澜先生就曾两次专程来哈尔滨,品尝老厨家的锅包肉和酥黄菜。

  酥黄菜是我们家传的一道菜,我第一次吃的是祖父做的,那时候我还没上学,祖父做了满满一大盆,我妈送去给左邻右舍,说:“这是我家老爷子做的,快尝尝。”我们可开心了,这道菜又酥又甜,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后来,我长大进厨房工作,跟我父亲郑学章学做这道菜。其看似简单,却非常难学,尤其是摊鸡蛋皮,既要薄厚均匀一致,又要平整,还要有一定厚度,很考验厨师的基本功。那时候原料金贵,我们都是等师傅们下班了,再偷偷潜入厨房去练。

  我国北方菜很多都受鲁菜影响,哈尔滨也不例外,而且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受到西方烹饪技法的一些影响,从而形成很多中西交融的菜式。酥黄菜在烹饪技法上是鲁菜中的“拔丝”,也有京城满族点心的影子,以沙琪玛为基础,原料普通,但很见功夫。不仅要掌握好鸡蛋和淀粉的比例,还讲究摊蛋皮的技法、油炸的火候以及熬糖拔丝的功力。

  一道酥黄菜,见证了我们老厨家的四代传承,从道台府的官膳到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每一次演变都饱含时代的痕迹,也承载着东北人对于甜美生活的记忆和向往。

(主讲人 / 郑树国 文字整理、图 / 褚宏辚 责任编辑 / 萧祉默)
 

本文节选2025年3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