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珍馐 肠韵千秋

2025-04-01 09:33:05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2025年3月  

  

滇西人偏爱风干牛小肠,热油一炸,满是岁月香
 

       从名菜九转大肠到街头巷尾常见的肥肠粉面,再到网红爆品肥肠烤大蒜,肠类食材之所以能在内脏江湖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口感和多样的烹饪方式,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受众基础。它既是日常餐桌上的主角,也是现代烹饪艺术中的宠儿。

  肠类食材细长而中空的结构,是个天然的容器,为各种食材提供了多元化的组合空间,是当之无愧的“百变之王”。无论是软糯的谷物、鲜嫩的肉类,还是馥郁的香料等,都能被巧妙地包裹其中,再经过煮、蒸、熏、烤、风干等工序,诞生出香肠、血肠、米肠、腊肠等众多美味,同时承载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羊肠的差异

  在新疆,米肠是一道极具代表性的美食,据元老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尤努斯·汗木都介绍,新疆米肠选用羊小肠作为肠衣,它以独特的韧性和风味,为米肠增添了别样的韵味。“传统制法是将新鲜的羊小肠洗净后灌入用大米、羊心、羊肝、羊尾油、洋葱、黄萝卜和多种香料调制成的馅料,经过煮制,肠衣油润透亮,内馅米粒饱满,羊杂的油脂与米香交融。”尤努斯·汗木都强调米肠成功的关键在于灌制的手法——取一段肠衣,一头用绳子扎住,另一头用手拿住,灌入馅料时要边灌边用筷子往下捅,确保馅料均匀分布,且要注意力度,以防肠衣破损。灌好的米肠一定要凉水下锅,小火加热慢慢煮开后再煮10分钟,取出用牙签扎一些小孔排气,再下锅煮至成熟即可。在新疆当地,米肠通常与面肺子搭配食用,肠糯鲜、肺软嫩,风味十分独特。

  云南的米肠同样选用羊肠,但在制作和风味上却与新疆米肠有明显差异。在昆明盘龙职业高级中学烹饪专业教师刘文波看来,云南米肠的独特之处在于调味。“云南物产丰富,当地人善于利用山野香料赋予米肠复杂而层次分明的风味。除了大米之外,米肠里还会加入糯米、家畜血、肉类等食材,口感更加丰富醇厚。”在丽江古城的小巷中,米肠常与酸菜、野生菌同煮,酸辣开胃,成为游客必尝的地道美味。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关于米肠的吃法有更多种。煮熟后的米肠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切片后煎、炒、炸。煎制后的米肠外皮金黄酥脆,内部软糯鲜香,搭配云南当地特有的蘸水,香辣过瘾,令人回味无穷。
 



米肠和面肺子是新疆街巷里的美味传奇
 

“小众”派——鸭肠、鸡肠与马肠

  北方的米肠,在肠衣的选择上以猪肠为主,尤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边米肠闻名。它以糯米、猪血、苏子叶和各种调料制作而成,经过蒸煮,各种食材的香气完美融合,口感软糯,香气扑鼻。来自吉林的90后主厨王宏宇就以延边米肠为原型创作了一道“鸭血肠酿鸭肝”。谈到用鸭肠,王宏宇表示,一是基于菜品的食材选择,鸭血肠酿鸭肝只是“七天熟成酥皮小雏鸭配鸭屎香白皮牙子”中的一道小菜;二是本着不浪费任何食材的原则,合理地运用“边角料”,“猪肠相较于羊肠,口感更加嫩滑,味道也相对清淡,更能突出米香和其他食材的味道,但过于传统。鸭肠小巧,以爽脆的口感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尤其是在火锅文化盛行的地区。如重庆,鸭肠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涮菜。”用鸭肠来做米肠有一定难度,但这是他愿意挑战的事情。
 


 

在云南“全羊席”中,米肠堪称一绝,做法丰富多样。有有咸香的“素米肠”

 

  与鸭肠一样属于“小众”食材的还有鸡肠,但不同于前者在火锅、卤味领域的广受欢迎,后者在家常餐桌和市场上的出现频率较低,在鸡内脏中也不如鸡心、鸡胗应用广泛。据北京Fukumimi·美醉堂主理人ChirsNiu介绍,“在日本烧鸟中,鸡内脏最常见的是心、肝、胗,基本没有做肠的,甚至牛肠在日本当地也很少见。”曾经旅日跟随老师傅学习、有近30年日餐经验的刘铁牛也表示:“鸡皮、鸡肝烤完都有油脂的香气,鸡肠就不行,因其本身质地薄,脂肪含量低,在烤制中很容易失去水分,变得干硬。但是中餐会充分利用其特点,尤以川渝地区鸡杂类酸辣口的菜品显著,猛火爆炒之下特别爽口。”

  还有一种更为小众的肠肴是马肠。熏马肠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传统美食。其选用马肠作为肠衣,把马肋条肉切成条,加盐、孜然、胡椒粉等作料,灌入马肠内,两端扎紧,风干一个月左右即成。传统熏马肠一般采用松枝等作为燃料,使其具有独特的清香。在云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有采用灌制方式制作马肠的习俗。
 

 

贵州肠旺面,脆臊、血旺、肥肠是标配,淋上红亮辣汤,香气四溢(图 / 潘绪学)   

 

     
         

七天熟成酥皮小雏鸭配鸭屎香白皮牙子可谓是“微缩版全鸭宴”, 一道菜由一只鸭子的 5 部分组成,小到鸭心、鸭胗、鸭肠都不浪费。                                 
                                                                                                                                                                                                                                                                                                                             

常见也独特的猪肠、牛肠

  广东人喜爱吃大肠,尤其钟情猪大肠。一道卤水大肠讲究的是火候与调味的平衡。卤水中要加入八角、桂皮、草果等香料,慢火浸煮,让肠衣充分吸收卤汁的精华。肠衣需煮至软而不烂,内里则要保持一定的嚼劲。除此之外,脆皮大肠、生炒大肠也是粤菜厨师运用大肠的绝妙创意。据中国烹饪大师钟柏芳介绍,在处理大肠方面,全国各地的基础加工都是差不多的,“第一步是去肥肠油;第二步是清洗,一般是加面粉、盐搓洗去杂质;第三步是去异味,用醋或者白酒抓洗干净;第四步是借助香料。”他建议用山柰、白蔻、白芷代替八角、桂皮、草果来除异味,能同时增加香气。

  在湖南长大、定居广州多年的钟柏芳对湘西特色大肠菜品念念不忘。“红烧大肠、粉蒸大肠、血粑大肠、焙米粉大肠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其中,血粑大肠也是一种灌肠,以猪大肠作肠衣,灌入伴有猪油的糯米,经酿制熏烤而成。”据他介绍在熏烤过程中,每家都有各自的妙招,“以前多用樟树增加香气,后来改用农家稻壳、茶饼等。猪肠的脂香、猪血的滋味、燃料的香气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这是湘西人招待客人的必备佳肴。”在湘西,腊肠更是年味的象征。土家族人在猪肠中灌入用辣椒、花椒腌制的肉馅,经过风干与烟熏,肠衣红亮,肉质紧实,腊味浓郁。其独特之处是辣味层次丰富,辣椒的辛香与花椒的麻感交织。这种味道是游子心中的乡愁。

  与猪肠有同样广泛受众基础的是牛肠。在贵州、广西等地,牛肠有着独特的呈现方式。贵州的酸汤牛肠火锅别具一格,将牛肠处理干净后切成小段,与醇厚的酸汤一同炖煮,牛肠吸收了酸汤的精华,口感软糯又不失嚼劲,每一口都带着浓郁的酸香和牛肠本身的醇厚风味。牛肠酸是广西当地一道深受欢迎的小吃,它的做法是将煮熟的牛肠浸泡在特制的酸汁中。这种酸汁是由白醋、白糖、辣椒、蒜米等调制而成的,酸甜可口,辣味适中,经过酸汁浸泡的牛肠吃起来爽脆可口,酸香四溢。每一种肠都是一方水土的味觉密码:新疆的米肠带有游牧民族的豪迈,云南的米肠蕴含山野的灵秀,吉林的米肠彰显农耕文明的精致,广东的卤水大肠体现岭南的温润,湖南湘西的腊肠则充满热辣的激情……肠,不只是食材,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串联起东西南北的饮食版图,记录着各地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在烧烤的烟火里,内脏食材也堪称“顶流”。猪腰、鸡心等经
过美拉德反应,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图 / 孙阳)
 
(文 / 孙阳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 萧祉默)

 
本文节选2025年3期《中国烹饪》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烹饪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烹饪》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烹饪》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相关阅读